招生互掐 一场丢了面子的面子工程

发布时间:2015-07-01 期号:

  对于近日媒体报道的个别高校以不当方式吸引高分考生报考的现象,教育部再次强调高校“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学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并要求相关高校遵守招生工作纪律,切实维护招生工作秩序。其实,在高校招生办的层面,未必不讲规范和体面,可到了下面具体招生人员乃至帮忙招生的学生志愿者手里,微博互掐、互挖墙角等各路丑态,却让一场由生源大战打造的面子工程丢了学校面子。并且暴露出了高校整体对于优质生源的极度饥渴。

  为什么说抢夺生源是面子工程?因为生源质量往往关系着学校的名气。优质生源更容易取得好成绩,而这是优质教育资源最便捷的体现方式。学校名气大了,优质生源又会滚滚而来,变成持续彰显办学水平的不竭动力。在各类辅导机构里,着实有不少“提分神话”,但必须花够广告费才能宣传出去,哪所公办学校要是出了状元,各路媒体都会主动找上门来。一块石头再精心雕琢也还是石头,一块璞玉稍加打磨就能卖出天价。

  放到高校层面,招来高考状元,新闻就可以写得更漂亮,原本优秀的学生,未来也更容易成为杰出校友,哪怕校友带一位杰出老公回来,“老丈人”都能高兴得在校门口挂上横幅。所有优质生源,都是将来帮学校拉赞助、上头条的潜在资源。更何况分数线要是能压人一头,至少在面子上就能抢到一种莫名的风头。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位老师如何用音乐让一群问题少年走上人生的正轨;有一部在亚洲多国被翻拍成电视剧的漫画《龙樱》,讲述一位老师如何让成绩垫底的学生树立理想,考上全国最好的大学。可惜在现实里,我们没有放牛班,只有各类留给尖子生的实验班。比起帮助普通学生进步,我们更乐于坐享尖子生的奋斗成果。好的学校,越来越变成只教好学生的学校。艺术世界里,我们为励志的故事感动;现实世界里,我们则更乐于选择最平庸的手段来获得效益,比如一场抢夺生源的面子工程。与其抓着两所名校的失态不放,我们不妨反思:是什么样的教育与社会环境造成了而今的局面?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教育开始沾染市场,资本运作的原理就不可避免地左右着各种教育行为。学校之间的竞争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水平的进步,与此同时,生源与教育资源也无可避免地走向不平衡。就好比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的课题也会浮出水面。不过在中国,教育公平同时也担负着推动社会公平的使命。当优质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集中时,我们有理由进行制度与机制的改革摸索,引导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并把提升教育再加工能力树立为衡量教育水平的全新指标。

  再回到此次名校招生扯皮的事件本身,我们其实也理解生源争夺关系到学校的面子,只是对所有学校提出一点简单的建议,以后招生时能否更加严厉地约束自己?毕竟常有学生参与到招生竞争中。丢了学校的面子事小,丢了学生的面子事大。我们理解学校希望获得最好的生源,可不能不讲斯文与风度。师者保持好风范,才能避免那种不讲底线,只知逐利的气息沾染到中国未来的领军人物身上,同时也能让即将进入大学的新生对未来的母校留下一个真正的好印象。

(徐 晗)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