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京校 北航高度 ——行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发布时间:2015-06-17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戚海燕 许 卉

  若评世界最“高”大学,我们会把手中一票,投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这是因为,天有多高,北航就有多高。她的高度,是研究天地之间的往返,是探索无边宇宙的奥秘,是把航空器、航天器、航天员平安送上天空、太空,再平安接收回来。

  行进北航,我们的心被深深撼动着、感动着,这是因为,天空再高,也没有爱国情怀高,也没有人格魅力高,也没有背负着5000年的中国梦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眼光和拼搏精神高。

这就是北航高度。

 

  创新高度:十年九获国家级科技一等奖,全国高校第一,被誉为“北航模式”

  6月14日,北航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开放日和招生咨询会。数千名高考生和家长走进北航,在招生办公室和各学院咨询台前问询。我们走进学术交流厅,这里正在举行招生宣讲会,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数十名前来参加自主招生夏令营的高考生在后面贴墙站着,安静地聆听。

  第一个上台宣讲的是院士、教授、副校长张广军。他打开PPT,三行大字凸显在屏幕上:“北航是一所有历史的大学,一所有贡献的大学,一所有梦想的大学。”家长和考生频频举起手机拍摄。

  紧接着,“科研学术影响力”标题下显示:

  “2004年至今,北航获得9项国家级科技一等奖。如此持续获得国家级高等级奖励,成为高校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

  往下看,是9项国家级大奖的明细:

  2014年,郑志明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2年,王华明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0年,赵沁平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张军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9年,向锦武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徐惠彬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8年,张广军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7年,房建成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4年,张军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荣誉,这是创新,这是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担当,这是11年来北航不断刷新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的纪录,这更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航天精神支配下的奇迹。

  有时,一个科研项目从一个公式、一粒种子开始,从一个人、一张实验台起步,科研人从风华正茂到渐生白发,20年、30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换来的或许依然是“默默无闻”。由于研究的特殊性,许多研究成果和获得的个人荣誉和专利并不能对外宣传,很多人苦心钻研多年的研究不能为人所知,但北航人依然甘愿为国防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此之外,北航还有一批杰出学者,也为北航科技创新增添高度:王华明教授及其团队,在世界上率先突破钛合金大型主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实现了“3D打印,让中国飞机中国造”;刘红教授及其团队,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三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系统,完成了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试验。

  现在的北航,平均每月有一项重要学术发现,每两个月有一项重大科研成果产生。创新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北航高度把这种动力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人格高度:航空报国英模,中国的脊梁,感动中国的人物

  北航建校60多年来,培养的航空报国英模、学术精英、兴业大才、治国栋梁,蔚为群星,共同闪耀在星空,成为中国的脊梁,令人高山仰止。

  我们注意到,9项国家级大奖获奖人的名单中有张广军。招生宣讲时,他的谦和,他的热情,他的平易近人,他谈起北航时的爱国、爱校、爱事业、爱学生之情,溢于言表。他,就是典型的北航人。

  看看张广军。2008年,他还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奖金100万元,无税。他把50万元捐给了北航“宏志奖学金”,25万元给了自己科研团队的老师们,剩下25万元给了自己的父母。北航“宏志奖学金”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北航本科学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进取,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3000元,每年15至17人。张广军“仁师义友孝子”的形象,深深感动了北航师生。

  张广军列举的北航毕业、成为航空航天事业领军人才的有: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还有林左鸣、金壮龙、谭瑞松、罗阳……

  罗阳的名字用黑框框着。他1982年毕业于北航高空设计专业,是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也是飞机设计专家。2012年11月25日上午,他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疾病,以身殉职,终年51岁。“他用生命擎起了舰载机起飞”,他用生命践行了航空报国的志向,他用生命彰显了“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的志气,他用生命与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一起,创造了“两弹一星”、神十飞天、蛟龙探海、舰载机腾飞、“嫦娥”奔月的辉煌。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在英雄校友罗阳身前身后,感动北航的人物和团队,10年来涌现了53位。6月11日晚,北航举行“感动十年,温暖北航”——第五届“感动北航”人物评选颁奖典礼。12位“感动北航”获奖人物、团队及1位特别奖获奖者成为北航人身边的楷模与榜样,他们是:

  “数海扬帆,独树数理新峰”的郑志明;“探寻月宫,助华夏奔月梦”的刘红;“笃行科研,铸就世界权威”的孙茂;“甘苦不言,迎春时腊梅香”的冯晴晴;“沙洲点绿,理绿林赤心纯”的廖理纯;“心心相印,行大爱驱病魔”的庞尚辉救助团队;“校友英才,牵线资金源流”的许泽玮;“且歌且行,音韵秀北航情”的北航行进管乐团;“平凡岗位,恒心立苦行成”的食堂经理白德龙;“极地赤子,踏雪痕见众生”的王建男;“工程英才,学识效奉国家”的王少萍;“校之中坚,为国家续辉煌”的郭林;以及特别奖:“学界巨擘,爱如渊德树人”的建校元老李哲浩。

  校长徐惠彬说,“感动北航”颁奖典礼,是全体北航师生的盛会,是诠释北航精神的盛会,是树立北航人价值的坐标。走过10年的感动与执着,诠释着北航精神,诠释着大爱品格。

  招生咨询宣讲会第二位上场的主讲人是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江雷。他说:“认识北航,我们应从《国歌》说起。当时,听到‘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时为什么透着无奈与悲壮?因为那时还没有北航!”

  江雷话音未落,学术交流厅一楼的礼堂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20分钟的宣讲,台下掌声响起5次。这掌声,是给国防战略地位高的北航的,是给时刻怀揣“中国心”的北航的。

  成立于1953年的北航,创造多项全国第一:“北京一号”——中国第一架轻型客机,是北航精神的象征;“北京二号”——亚洲第一枚高空探空火箭;“北京五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靶六”——中国第一架高空高速靶机;“脉冲多普勒导航系统”——中国第一台无线电导航……

  山之脊梁,是珠穆朗玛峰;人之脊梁在哪儿?江雷说:“航空航天人是中国的脊梁。”这就是北航人格的高度!

 

未来高度:“1-10-100”新标度,根植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可小觑的北航学子,在校时便与他们的师长、学兄学姐一起,为北航的未来增添新高度,汇成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队伍。

  “遥望郑志明办公室的灯光”,成为郑志明团队学生的一种习惯。灯光提示他还在工作,深夜、周末、出差刚回国。灯光给予学生科研创新动力,召唤学生踏实勤勉、执着热情、成才报国。

  2006年11月1日,北航宇航学院14名本科生研制“北航1号”探空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按预定设计达到1万米高度。这是我国首枚由在校大学生独立设计制作的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并且在半天内连续成功发射三枚,全部由大学生指挥、操作完成发射任务。

  2008年12月5日,北航宇航学院设计研制的“北航2号”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探空火箭飞行试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将以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探空火箭成功进行发射和回收,项目组成员仍然以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

  在北航,学生一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5年来,单是研究生,先后有500多人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70余人获得国家级成果奖。材料学院博士生陈海宁,致力于电池光电转换性能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总影响因子超过60;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刘祥龙,突破了大规模图像搜索技术,并应用于医学图像与大数据处理,在国际重要会议与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牛晓旭和侯潇逸,关于创业者伦理矛盾的研究成果,被哈佛大学案例库推荐收藏;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卢瑞娜,多次获得国内外奖励和图展,出版了9本儿童图画书。

  学生的突出表现和学校的“三个课堂”密切相关。第一课堂是学习知识的社区,学校进行拔尖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形成理、工、文、国际化试验区,建立“试点先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试点经验在全校推广。第二课堂是能力实践的社区,书院制的博雅教育、本科生激励计划、学校航模队等,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航模队连续9年获全国航模大赛冠军,学校连续13届获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优胜杯”,本科生科技作品的“机器鱼”项目被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展出,学校学生科技竞赛“冯如杯”覆盖45%的本科生。第三课堂是育人文化的社区,由丰富的留学、访学、国际竞赛、书院交流组成。师生的创造活力、一流师资队伍、重要科研平台建设、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以及访学交流、学位互授和国际暑期学校等培养机制,为探索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国际能力的创新、创业、创造性人才提供了基础。

  马齐爽,北航高等工程学院院长,招生咨询宣讲会第三位出场的主讲人。他说:“老高工”硕果累累,“新高工”继往开来。高等工程学院要参考世界名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北航特色优势,构建“一入多出、资源汇聚、国际融合、书院管理”的新型培养模式。

  新高工,新育人。学院今年根据高考志愿直接录取200名新生,不分专业,统一实施理科大类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实施双语课程。学生提前一周报到,参加暑期预备学校。学院要培养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怀、国际化视野和一流竞争力的创造型人才和学术领军人才。

  新高工、新定位。学院将成为未来学术领军人才培养基地、理科基础教育规划研究基地,成为“珠峰计划”承载学院和荣誉学院。

  近5年来,高等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升学率达到95%,其中选择在北航保研和直博的比例超过60%,考取国内一流大学研究生的比例超过5%,直接赴国际一流大学留学比例达到30%。

  毕业后在国内继续深造的学生,很多人已经是百万、千万级重大、重点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出国留学的学生,足迹已经遍布欧美各顶级大学,毕业后有的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任教,有的已经著书立说,还有的凭借高新技术成功创业。

  我们沿着咨询会展台往南走,一块教室大的空地上摆放着10多件学生科技作品,有“可弹射全地形智能移动平台”、“方程式赛车”等。宇航学院大三生梁桐,正跟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讲述“北航1号”、“北航2号”的辉煌历史。他说从学生渴望的眼神里看到了当初的自己,今后一定会有新一批的本科生、研究生在学校实现科研梦想。

  我们坚信梁桐之梦一定会实现。创新高度、人格高度、未来高度,都会让北航如虎添翼,实现学校制定的“1—10—100”的未来新标度:“1”是指世界一流大学,“10”是指要进入中国前10名,“100”是指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100名。到2020年,北航要具备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到2035年左右,主要办学指标和办学能力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学校要跨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成为根植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典范。

  到那时,北航高度,一定是高不可及的高度!一定是彰显中国创新、中国力量的高度!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