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高考过后,警惕“微谣言”

发布时间:2015-06-17 期号:

  “北京××大学今年将转成高职。”“本市考生霍××因为区招办失职将无法被高校录取,请大家转发帮帮他吧!”“高考落榜也能上大学,太神了!”而今,微信朋友圈流行,各类有关高考的谣言找到了新的滋生地。在此笔者提醒考生和家长,近期要对新媒体形式中的“微谣言”提高警惕。这样的谣言,相信了害自己,转发了害别人。

  有一位名叫白娅倩的同学,不但年年参加高考,而且年年丢失准考证,又年年有好心人帮她做失物招领。很多与之类似的谣言,其实早就是老古董了,却年年被别人从故纸堆里翻出来,改头换面,而后又大行其道。相似的事件,只是换个名字、换个城市,仍然是那些熟悉的情节,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年年有人中招。

  与高考相关的谣言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谣言进行升学诈骗或电话诈骗,比如煞有介事地宣传某些虚假升学渠道,诱引求学心切的考生和家长上钩。这类谣言让诈骗披上了公共传播的外衣,使其更具迷惑性。另一类则是通过炮制危言耸听的新闻来进行点击量炒作。这种谣言看似对考生和家长没有直接威胁,但是这些假新闻最终会损害考生和家长应有的知情权,或者误导大家的判断,或者损害高校的名誉乃至高考的声誉,滥用人们的同情心与好奇心,还可能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因而这类看似利己不损人的谣言,其实具有更广泛的危害。对此,我们也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虽然信息的碎片化加大了人们去伪存真的难度,但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也绝非不可能。人们很难核实每一条信息,但至少仍然可以从权威渠道获得真实的信息。就高考这一领域的自媒体平台而言,官方招生考试机构以及教育考试的专业媒体可信度最有保证。对于缺乏权威消息源(包括只写转自哪里却不附链接)的信息,考生和家长则最好持保留态度。

  远离高考谣言,还需要人们保持一种自律的态度。自媒体时代,人们更应该对自己的传播行为负责。如果什么都轻信,什么都转发,那么不但容易陷于“智商被侮辱”,失信于朋友的尴尬境地,更可能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损失。净化高考信息的交流空间,有利于每一个人,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徐 晗)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