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行且嘉 其质自华 ——行进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发布时间:2015-06-15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刘 婧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坐落在通州区宋庄南路,临近宋庄画家村。清晨的校园中,学生三三两两地穿梭在绿树红花掩映的小路上,假山上的瀑布潺潺而下,几名学生在一旁大声朗诵英文。行进这所年轻的独立院校,青春与活力扑面而来。

  这所创办于2004年的大学,经过11年的历练与创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备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商科人才。十载栉风沐雨,励精图治;十年辛勤耕耘,成果丰硕。学校以殷殷实力为莘莘学子成就未来,搭建坚实平台,构筑成功之路,让每位学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更广的舞台。

 

海外课堂 瞄准国际化一流商学院

  嘉华学院副校长白远说:“把嘉华学院办成一所高水平的国际化商学院,是我们的目标。”从建校之初至今,学校国际化的步伐从未停止。

  自2004年起,嘉华学院陆续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学分互认等形式为学生出国深造搭建平台。学生通过2年或3年在国内的学习,后2年或1年通过学分互认的机制,出国继续深造,毕业时可获得两校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同时获得国外大学本硕连读的机会。

  嘉华学院2010年通过国际精英商学院联合会(AACSB)的审核,成为其会员单位,也是我国唯一一家独立学院会员单位。学校部分专业与国外合作院校通过学分认证方式可获得相应专业课程学分,免试部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这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了铺垫。

  “国际化”在嘉华学院早已形成浓厚的氛围。国际学院每年约300名学生去国外大学学习。为了“走出去”,他们不仅要修满专业课学分,成绩合格,还要雅思成绩合格。“学生其实很辛苦,课程多,晚上几乎都有课,周末还要补习。他们学习很努力。”国际学院院长刘双宝说。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特别是外语应用能力,学院从2009年起开展雅思培训,将一流的雅思教师队伍引进校园,同时聘请外籍教师进行全英语教学,以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嘉华学院特地从国外知名大学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及客座教授来院授课。

  “国际化”办学思路不是仅限于国际学院,而是已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学院。金融与贸易学院学生赴海外金融机构实习;财务与管理学院学生在高年级时去马来西亚的跨国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带薪实习;艺术与传媒学院与韩国东西大学合作成立“中韩国际数字艺术研究院”,为学生提供海外实践平台。学校还在加拿大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已开展“青年领袖海外训练营”和“海外课堂”的长期项目,从去年至今输送近500人到国外学习、交流。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多元文化视野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公费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全体学生到海外名校实践学习。

 

实践育人 职场精英应运而生

  “课堂”到“职场”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是4年,还是6年?在嘉华学院,“职场”从大一就开始了。

  学校实行学业导师制。从新生一入校,导师就开始指导学生做学习规划、职业规划。以金融与贸易学院为例,学业导师在学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指导任务:大一时指导学生规划各类执业证书考试;大二时指导学生准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三时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以及各类校内、省内和全国的竞赛;大四时指导学生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顶岗实习。每一个步骤都让学生离企业需要的人才更近一步。

  “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是每个学院最实际的出发点。不管是教学课程还是课外实践,都紧紧围绕“实用”。在财务与管理学院的会计电算化课上,学生动手做沙盘模拟;在金融与贸易学院,学生跟老师在实验室模拟炒股、分析股票;在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到宋庄画家村、周大福、国中美术馆做市场调研,体验真实的艺术品拍卖。

  学校招生办主任沈泳说,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学校与知名银行、证券公司、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近百所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阔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平台,同时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就业定向班,把理论知识与行业实务相融合,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企业需要的业务操作技能的职场精英。毕业生在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各大银行及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就业的人数飙升,并获得用人单位及家长的广泛认可。学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毕业即失业”在这里不存在。

  金融与贸易学院院长秦艳梅说,“学生踏实、上手快”是用人单位对嘉华毕业生的一致评价。学生每年到中国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国电信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银行实习,其中有一半可以留在实习单位就业。

  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章旺说,学院利用紧邻世界最大艺术家聚集区宋庄画家村的地缘优势,开设文化产业管理(艺术品经营方向)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很少,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却很紧缺。”

  为了更贴近用人需求,学校今年在招生专业方向和培养模式上做了调整。国际商务专业由原来的2+3培养模式调整为国际公司业务方向,在北京投放55个招生计划;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美术类)增大招生计划数,预计在京招收209人。

 

因人施教 成才之路五彩斑斓

  “因人施教的理念在我们这里尤其重要。”嘉华学院副校长白远说,学校除“订单式”培养和提供实践平台外,还为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成才模式。

  三本的学生和一本的“学霸”不同,持续的理论课程灌输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更有别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并非嘉华的最终目标,“既懂专业,又熟悉职业的人才才是学校想要的”。嘉华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三七开”,七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三分是实践能力的锻炼。白远提出,独立学院有其教学的灵活性,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课程设置中。理论课讲到什么程度、如何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创新创业如何融入实践教学,这些问题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校友也被拉进来,成为组织教学的“领头军”。他们经常回校交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和学校师生共同探讨成功模式。和成功人士的感受对接,这让学校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和改变,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

  在嘉华学院,成才的道路并不拥挤。“我在准备雅思,毕业后想去英国。”国际金融专业大三生李沛桐说。身为学生会团委副书记的他,并没有在他的“学生会工作”中停滞不前。在嘉华三年的磨练,让他从一个胆怯的小男生变成一个雷厉风行的男子汉。但是,这对他来说还不够。受学校“国际化味儿”的熏陶,李沛桐决定毕业后“出去看看”。

  和李沛桐同一年级的杨慧如志在考研:“嘉华让我明白了,我们并不是只为了学知识而上大学,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这个从入学时连“office”都不知道是什么的女孩,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次投资项目。对于考研,她把每天泡在图书馆的时间精确到分和秒。“一定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让杨慧如坚持下去的信念。

  金融专业大一生刘宝喜虽然才入校一年,但他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三本”只是一个“概念”。“只要想学习,想成才,在嘉华没有什么不可能。”那些毕业后自主创业、出国留学,考上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的学长、学姐,都是刘宝喜的榜样。

  嘉华学院能给予学生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平台、全面丰富的教学资源、扎实系统的实验实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多样选择的实习基地,最终实现高回报的就业保障。

  行嘉,质华,是对这所学校最好的解读。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