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京校 播种希望 收获梦想 ——行进中国农业大学

发布时间:2015-06-03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刘 婧 文并摄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中国农业大学的先辈们,教民稼穑,殚精竭虑,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以“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为己任,为实现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伟大复兴播种着希望。

  而今,农大凭借着强大的学科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厚的研究资源、接地气的实践活动,广开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新时代的莘莘学子播下一片绿色的希望。在这里,每一株小苗都有浇灌的价值,每一颗种子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爱在这片土地上

  中国农业大学有两个校区。让东校区学生羡慕不已的是,西校区有一片60亩的田地供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播种、实验。在机械专业的王泽看来,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幸福感爆棚”,不仅在北京这寸土如金的地皮上有自己的“三分田”,还能在收获的季节吃上自己种的绿色瓜果蔬菜。学院学生黄雾说,离开了土地便会“找不到归属感”。“最让我们兴奋的不是最后的果实,而是看到这株小苗从发芽到开花结果的全部过程,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

  烈日当头,丝毫没有影响黄雾的兴致,她主动当起了志愿者,带记者走进了传说中的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花朵和果实镶嵌其中,杏、李子青涩地挂在树上;黄瓜的茎蔓已爬得老高;一阵风吹来,麦穗犹如波浪此起彼伏。学生在田间给葡萄树捉虫子,采摘西红柿,往果树上挂“已喷农药”的标识牌……田野旁边的温室里还种植着火龙果、柚子树、枇杷树等多种南方植物。

  田埂上走来两个戴着草帽、扎着马尾的姑娘,鞋上沾着刚被灌溉过的泥土。“我们每班都有一片实验田,今天我俩来绑黄瓜须。”小柳和小郭虽然在城里长大,但对土地情有独钟。“其实我们也怕被晒黑,所以戴着草帽,穿着防晒衫。”小郭笑着说,干起活来,时常顾不上这身“行头”,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小苗上。小柳和小郭每周最期待的就是这堂“实践教学”课,她们认为,农学的知识点只有回归土壤,才能生根发芽。

  更多时候,学生对土地的热爱,转化成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成果。教务处实践教学科赵老师介绍,学校给本科生提供很多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学校科研训练计划(URP)项目,以及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的机会,在学生中形成了浓厚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氛围。近年来,学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累计达到4341项,参与学生10712人次,累计科研经费投入2873.16万元,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以校级URP项目为例,有50%以上的本科生在参与项目科研实践。

  很多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扎根在土地上。2015年度校级“五四青年标兵”马磊读大四时,在凤凰岭开辟了一个生态散养鸡场,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行。学生杨林在学校“国创”项目资助下创建了牧歌曲辰小香猪品牌,被201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评为优秀创业项目。

 

在教与学中探索生命奥秘

  在生物学院的一间教室里,外籍华裔老师颜文波在给学生上纯英文的专业课。台下除了坐着学生,还坐着十几位学院老师。学院教学副院长刘国琴说,这种一位老师上课,十几位老师取经的情况是教学常态。老师们每年都要听几十次别人的课,互相监督学习,学习别人怎么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这堂课开始之前,每名学生领到了一张调查表:“这堂课你能听懂多少?”“你是否愿意经常听这种纯英文课?”课一结束,学生就填好调研表交上来。根据调研表显示,六成学生反映能听懂90%以上,所有学生都同意将外教的全英文课设定为选修课。“我们下一步计划将外教上课变为常态,在小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刘国琴说,学生的反映让这种课堂变得可行。

  在生物学院,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自己“设计”课堂。学院有个“学生促进教学委员会”,由每个年级的七八名学生代表组成。每学期伊始,学促会就将培养方案、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实验条件、英语教学等确定为调研主题,面向学院学生展开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映被调研小组记录下来,及时反馈给学院。比如有的学生希望课堂可以更生动,要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吸引人,学促会就组织学生一起设计课堂环节;有的学生反映某一科的专业课开课太早,学起来困难、考试难度大,学促会就向学院教学中心老师反映,教学中心会与相关老师探讨,调整课程设置。

  “学生是第一位的。”刘国琴说,“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生物学院教学中心由5个教学团队组成,每个教学团队的队长都是教授。团队中既有杰青、千人计划的老师,也有年轻的任课老师。他们每周都要开一次例会,研究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制定改进方案,及时解决。

  在这里,学生有更多实现梦想的可能。生物学院有一个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从大二就进入实验室跟着老师和学长做科研实验。除了“开放的实验室”,学生还从大一开始参加滨海实习、山地实习等。学生冀成诚和吴亮就是从大一暑假在烟台的滨海实习中对海星产生了兴趣:辐射对称的形式多种多样,海星在自然选择中为什么对五辐对称“情有独钟”?带着这个疑问,他俩查阅文献资料,寻找依据,探究“为什么”。2012年1月,他们独立选题完成的论文《Echinoderms have bilateral tendencies》(棘皮动物有两侧对称倾向性)在PLoS ONE 杂志发表,并且被Discover杂志的科普专栏报道。

 

在实验中一次次“发酵”

  “还没有进入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前,我认为自己会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在一个闲适的下午,阳光雀跃在桌子上,桌上DIY的蛋糕散发着香甜的气息;有时候,我们端起一杯红酒,看着高贵的颜色在晶莹剔透的杯子中焕发出生命力……”叶子在微信朋友圈中这样写道。她本以为进了食品学院就过上了“小资生活”,可没多久,她就发现并非如此。

  “我们这个专业,不是动动嘴就可以,大部分时间需要动手。”叶子说,在分化实验的前几节课中,实验室偶尔也会出现“Duang”。随着一滴、半滴、四分之一滴……分化实验不停地滴定,瓶子中的溶液终于变色时,叶子的内心“再也不是拒绝”了,取而代之的是掩饰不住的喜悦。最让叶子难忘的还有食品微生物实验。小小的微生物总是喜欢捉迷藏,有时在显微镜里看花了眼也找不到,但她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每次发现想要的结果时,她都和“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酒与葡萄酒工程是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现有的4个专业。学院副院长廖小军说,无论是哪个专业,学生从一个对专业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领域内的专家,期间要经历多次实习实践的历练与“发酵”:大一假期的专业认识实习、大二的科技实践、大三的生产实践、大四的毕业实习。学生早早走进实验室,走进企业生产车间,在蒙牛、三元、稻香村、张裕爱菲堡等大型企业中了解现代化的生产线,也去小型企业感受购买大米、淘米、蒸饭、上桌的手工操作过程。每次实践都不是“玩儿玩儿而已”,在实践汇报时都要有来自企业、学校教务处老师以及同学等多方评委打分,单是评委就有十几人。

  博士生孙二娜带着记者走进学院的实验中心,葡萄酒制作车间、果蔬加工实验室,到处都有本科生的身影。孙二娜说,学院的本科生从大二走进实验室,跟着导师和学长参与课题研究。导师的办公室就在实验室里,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都可以直接找他们。

  “到农大就是学种地”是外界常有的误解。在学生郎天琦看来,其实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的推广、农业产值的提高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都需要更多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

  廖小军说,相较于农业类专业,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专业算是年轻的学科,但在现代社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比较广,食品制造加工企业、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制造加工企业,以及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海关、商检、商务公司、质量监督、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都是毕业生就业去向单位。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