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京校 传承印刷文明 创新传媒文化 ——行进北京印刷学院

发布时间:2015-05-25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孙梦莹 文并摄

  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在中国,从雕版,到毕昇活字版,到清代武英殿刊印“殿本”,再到绚烂的民间模板彩色印刷,转而迎来的是西方近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印刷术历经上千年,发展到今天。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印刷行业是否已经走过辉煌,走向萧条?记者带着疑惑走进北京印刷学院,探寻印刷文明的传承和创新。

  在北京印刷学院,我们发现,印刷术的发明是文化、技艺、物料、工具长期发展和积累的结果。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坐落于此,26000余件馆藏品记载着中国印刷文明的过去,见证着印刷行业的辉煌,憧憬着印刷传媒的未来。印刷学院的师生正着力促进印刷业走向更好的明天。

 

小精尖 26个专业覆盖新闻出版产业链

  “什么样的图适合做成3D立体图?”“防伪点是怎么实现的?”“立体电影是怎么做出来的?”上午9时,在《防伪印刷原理及应用》课堂上,学生找到了答案。老师黄敏拿出几幅不太清楚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再用光栅板覆盖在上面,一幅生动的立体图立刻显示出来。黄敏介绍,看似简单的防伪与包装技术涉及多个领域,从光学、化学、电磁学、光谱技术,到计算机科学、印刷技术、包装技术等。印刷工程专业学生李若昕说,这堂课之后,他们就要开始动手做一些3D立体图,并通过荧光灯、放大镜分辨真假烟盒,之后再动手做出防伪点。这样生动、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在印刷学院的各个专业都能见到。

  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王关义介绍,学校最有特色的就是本科26个专业完整地覆盖了新闻出版产业链的全过程,培养新闻出版业的各类人才。围绕传统印刷业和出版业的转型,学校还设有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为出版印刷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学校办学定位小精尖,培养了大量应用型复合人才。

  为适应快节奏的媒体时代,学校初步形成了传媒科技、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传媒管理四大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构成的新型数字媒体专业群。此外,学校开设了印刷工程专业毕昇班、机械工程专业卓越班、编辑出版学专业韬奋班等实验班,学生均从新生中选拔。

  王关义介绍,2014年学校在京招收本科生486人,2015年将在此基础上扩大招生计划。2015年新生中会有5个专业80人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以“3+1”模式参加双培计划;此外,还有8人将参加外培计划。学校新闻出版学院院长魏超介绍,今年编辑出版学专业将从同时招收一本、二本考生转为只招收一本考生。

  学校的转专业政策也为学生开启了成才的大门。只要学生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排在年级专业前10%以内,或确有拟转入专业的特长和兴趣,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的,都可以申请转专业。

  魏超介绍,为了让人才与社会接轨,学校把传统四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改成“1+2+1”模式。所有学生第一年上通识课,接着两年上专业课,最后一年接受企业、行业、社会的教育。学校已经建立了高教社、外研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江苏凤凰、山东新华等100多家出版业实习基地,北京印刷学院招生的省份都有学生实习基地。学校还把传统的200学分压缩到180学分,其中通识课60学分,专业课60学分,实践课加论文60学分。从2015年开始,所有专业学生都要学习大学语文、印刷概论、出版概论和艺术概论。

 

大印刷 传统文明与新技术在这里碰撞

  5月,正逢初夏,北京印刷学院校园里花香四溢、绿荫环绕。图书馆前的毕昇像见证着印刷学院的历史,也见证着印刷文明的传承。校园里小到超市、水房,大到教学楼、实验室、创业园,所到之处都能让人感受到印刷与设计的完美结合。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里,无不凸显着“大印刷”的概念。

  提起印刷,很多人眼前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穿着工作服的工人操作机器“唰唰唰”地印着报纸。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院长李路海纠正了这一观点。他说,大众对于印刷包装的认识,有些还局限于狭义的印刷。实际上,在现代,印刷包含图文处理技术、工艺设计、印刷品质量控制、印刷材料、3D打印等相关技术。纸的印体数量有所减少,印刷方式和形式却在不停创新。从常见的手机、桌面、墙面、衣服,到金融、教育、工业、农业,印刷无处不在。印刷产业仍然是朝阳产业。而只要涉及印刷技术的领域就有印刷人才发展的空间。

  印刷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人才的培养要超前于行业的变化。为了让学生能跟上甚至超越当前的行业发展,毕昇班负责人梁炯主张多方向多维度培养学生。跨媒体制作技术方向,添加新媒体技术;印刷工艺与材料学应用结合起来,研究新材料可能引出的新加工、新产品;产品创新不只局限于产品表面的加工,而是融入智能技术。课程涵盖数字信息的处理与再现、材料科学理论、印刷复制技术、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电子书的制作、多媒体接触、产品创意与产品成型、印刷工艺与控制……

  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结合,让学生成为印刷行业实干人才。在学校实验室,学生使用软件完成设计,利用3D打印机就能直接打印出彩色印刷作品。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老师张艳介绍,在研究院实验室,学生可以接触到3D打印柔性版印刷、基于三维立体打印技术的动漫衍生品研发等最前沿的绿色印刷技术,让书本中的前沿知识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

  在印刷学院,传承印刷文明和发展印刷技术一样重要,专业的培养和课程设置都与世界和行业发展接轨。印刷工程专业负责人金杨介绍,学校每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是在调研了10所国际同类院校培养方案、10所国内著名大学培养方案、10家行业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很多印刷学院毕业生会考到国外印刷相关院校学习、拓宽眼界。包装工程专业负责人蔡惠平介绍,郭歌、刘兰青等毕业生考入世界上第一个成立包装专业、世界上最重要的包装成果产出地——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今年包装工程专业大四学生温钊,同时被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和纽约大学录取。

 

爱创新 学生创业推动传媒文化发展

  在印刷学院,创业和创新是学生经常谈论的话题。北京印刷学院校园不大,却蕴藏着1656个专利。在这里,创新有长性,创业是常态,创新和创业在校园内随处可见。

  2014年南京青奥会,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崔欣晔凭借雨花石创意题材设计的吉祥物“砳砳”,在120万名年轻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信息工程学院闲不住的“技术控”大三女生蒋梦云,在即将到来的暑假,同时要参加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和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新闻出版专业的仲诚刚刚带着团队制作和配音的电子书——“京气神儿”从台湾回来,他们在第一届两岸四校电子书APP创作竞赛上展现了北京的胡同、建筑、美食等城市文化。

  张艳介绍,在创新科技园,学校的科技成果与市场接轨形成产品。学校中国印刷博物馆的陈列由设计艺术系师生完成,就连食堂三层的装潢布置也大量采用了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设计作品。校园中处处折射着创新创业之光。

  在翠绿的竹林中,一个风流倜傥的武林侠客手持宝剑,旋转平抹虚步抡劈,衣袖随风轻舞……每一个动作仿佛都从观看者的眼前飘过,这部正在播放的影片应用的是学生创业园水墨动画研发中心的成果——裸眼3D技术。这种以技术为毛笔,以荧屏为宣纸,惟妙惟肖尽显古风古韵的动画,正是学校创业的典范。动画专业研一学生王小波正在制作水墨动画《郑人买履》中小鸟的飞翔轨迹。短短2秒的动画,需要调整20多帧才能完成。

  研究生毕业后,卜小丽成了水墨动画研发中心的主力。她自豪地介绍,在指导老师高妍梅的帮助下,这所2013年创建的研发中心已经制作完成了APEC期间雁栖湖鸿雁大厅循环播放的《千里江山图》、真人电脑水墨动画实验片《雨夜》等4部成熟的作品。

  去年,工业设计专业大三学生刘博屹用高中淘宝开店和大一教奥数挣到的第一桶金,创立了一家文化发展公司。公司设在离校不远的大兴波普中心,为客户提供室内装潢设计服务。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公司已经有了7名全职职员和9名印刷学院的同学兼职职员,实现了零负债。

  校学生会主席葛倩倩说,学生会和团委对全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大一到大四,84名学生有明确的创业意向或已经在创业的路上。

  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贺军生介绍,学校每年有5%左右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在招募员工的过程中拉动身边一批同学的就业和创业。57年来,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