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晗
继民间机构公布210所“野鸡大学”名单后,5月21日,教育部发布2015年全国高校名单,使“野鸡大学”得以曝光。“野鸡大学”的泛滥,固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的命题,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唯学历是图”的心态,更是“野鸡大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像有评论者指出的那样,“野鸡大学”害怕的不是监管,而是没有人上当,或者说是没人再肯上当。
在有关这次“野鸡大学”名单的议论中,很多人翻出了《围城》主人公方鸿渐购买克莱登大学假文凭的例子来比附嘲笑。然而往往被人忽略的是,方鸿渐并没有因为拿了“野鸡大学”的假文凭而遭受什么损失,反而把骗子耍得团团转。一张假文凭不但让他对父母有了交代,也帮他谋得了正规大学的教席。孰不知,现实版的方鸿渐近年来屡见不鲜。诸如某名人的学历造假事件,连带牵出了国内上百位“西太平洋大学”这所“野鸡学校”的校友,其中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并非是因为集体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而是因为这些假学历的确能帮他们在行业内登堂入室。因而“野鸡大学”其实是一种非典型假货,它会让一些人甘冒风险知假买假,再用买来的假货欺骗别人。
在笔者接触的上过“野鸡大学”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明知学校不靠谱,但急需文凭也管不了那么多。然而,确实有真正上当受骗的学生和家长,真以为这些“野鸡大学”是正规学校。但是在中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渠道掰手指头也能数得出来,而除高考外的途径也与绝大多数人无关。即使人们难以从名称上辨别“野鸡大学”,但只要一和“交钱就能办”沾边,便是多数人都能一眼识破的骗局。可如果心存侥幸,就容易被蒙蔽双眼,就像“高额回报”这类拙劣的短信诈骗仍能在一些人身上奏效一样。
其实,高考之外,还有各种成人学历教育渠道可供选择,不少高职学校也常年存在招生缺口。可是,总有人看不上这些升学途径,原因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普本高”这样一种心态在作祟,这也让“野鸡大学”有了市场。只要需求在,就算铲除200所,也仍有后来人。就算国内的“野鸡”们死光光,国外的依然叫得欢。
整治野鸡大学,需要的不仅是教育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公安、网监等部门的齐抓共管、紧密配合。更重要的是,每一位考生和家长都要明白,接受教育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淡化对于考学的功利心和对学历的迷恋,不但能让人们避免落入“野鸡大学”的陷阱,更将让“野鸡大学”没有立足之地。
与方鸿渐相类似,陈寅恪也曾为求学遍游诸国,却一个大学文凭也不拿,这并不妨碍其成为名扬青史的史学家。可见没有文凭绝非万万不能。只有在心里明确教育立人而非文凭立人,才能让人从教育中真正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