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戚海燕 邱乾谋 孟 红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考生的“梦之校”,北京家长的精神家园,北京市属唯一一所“211工程”高校。近年来,在考上“211工程”高校的北京考生中,几乎每4人就有1人进入北工大。
5月16日,一年一度的校园开放日,本报记者行进位于北京东南的北工大,与5000多名家长和考生一起,走进分散于主咨询区和各学院的咨询现场,触摸学校灵魂,感受办学特色,领略师生风采。
北工大,似乎只是一所工科大学。其实,这所有着55年高等工程教育传统的高校,早已打上了多样化办学的烙印,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
北工大,似乎只是一所北京的大学。其实,“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是北工大的办学定位。
北工大,似乎难以与国际知名大学媲美。其实,在2014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北工大列第118名,稳居中国内地高校前30名,材料、工程、化学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行列。
2小时后将飞赴外地的北工大副校长吴斌仍在咨询现场。他说:“多样化办学、国际化发展,是高水平大学的标志,也是北工大清晰的发展路径。”
从单科性向多科性发展
行进北工大校园,耳边,传来阵阵喇叭声:校园播音系统一遍遍介绍着学校招生情况;眼前,五六拨学生志愿者给本报记者递上各学院宣传册,微笑的脸庞,飞扬的青春,男生高高大大阳光自信,女生长发飘飘温柔优雅,很难看见“工科男”、“理工女”的形象,凸显多科性大学科学与人文精神浸润下的大学生气质。
走进校史馆,我们了解到:55年前,北京工业大学应运而生,仅设机械、电机、无线电、化工、数理5个系。55年风雨兼程,学校学科建设实现了根本转变,从单科性大学发展到除军事学、农学之外所有学科,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现有28个教学院所,学科点的数量和层次位居全国地方高校前列,已覆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工程硕士、工商管理、建筑学、国际商务、应用统计、工商管理等6种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9个。
走进材料学院,材料大二学生郭昊禛正热情地向家长介绍材料专业。他说:“这是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学科的三个专业之一,从去年开始招实验班,今年入学的新生也都进实验班。”而他自己,冲着左铁镛院士,冲着专业实力强,冲着学校在市区,冲着市属“211工程”高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工大。
9时许,我们走进微电子学院室内咨询台和实验室,执行院长冯士维与教授们已接待了200多名考生和家长。“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班今年招生情况怎么样?怎么培养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一名考生和爸妈一家三口边现场体验科研教学边提问。冯士维介绍,为了适应产业需求和首都发展战略需求,学院今年首次成立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班,将为学生配备最好的师资。
学校在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过程中,人文社科领域也硕果累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依托学校工科技术优势,利用社会学资源,承担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学校多科性建设服务。
我们行进人文社科学院,大楼外,数十名咨询的家长问这问那。跟随院长唐军穿过一层的“人文走廊”,走进楼内人文社科实验室,整洁桌面下隐藏的电脑吸引了我们。唐军介绍:“这里也是北京调查与数据中心,每台电脑都可根据电话调查进行数据分析。”
唐军如数家珍:由人文学院教授陆学艺主编的《北京社会建设60年》,为研究北京社会建设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资料和较为深刻的见解,在社会和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南开大学老师也称赞过此书;学院还参与延庆“十二五”规划研究、2004年市规划委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从2010年起,学院每年发布一本《北京社会建设蓝皮书》,反映住房、交通、教育等社会各层面热点问题。
“看来,北工大能文能武、哪科都不弱啊!”一位家长说。多科性使北工大便于以“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为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构筑人才培养模式。
从专业招生向大类招生发展
9时,学校礼堂举行的宣讲会吸引了上千名家长和考生。学校教务处处长兼招办主任郭福打开了PPT。随着一张张图表文字幻灯播放,他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招生政策、招生专业等方面一一讲解。
郭福介绍,学校今年进一步推广按大类招生、按类培养的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在去年能源动力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社会学类、设计学类招生基础上,今年增加土木类、数学类、计算机类、美术类大类招生。为使考生和家长更清晰地看到高分热门专业的影子,学校经管学院除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不含会计学)外,其余都恢复按专业招生。
招生专业广,专业口径宽。今年,学校有机电类、信息类、交通运输类、建工类、环境与能源类、数理类、计算机类、材料类、生物和食品工程类、经管类、建筑规划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的共42个本科专业(类)招生。
按大类招收的学生在低年级所学课程基本相同,拓宽基础培养和通识教育,第一年或第二年末按专业分流学习,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比例,注重个性发展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今年在全国计划招生3450人,在京大约招生2254人,含实验学院和艺术类。其中双培计划招生265人,涉及16个专业方向;外培计划招生32人,涉及4个专业(类)。学校今年将在北京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等地区单独投放25个招生计划,招收农村考生。
按大类招生,按专业就业。建校55年来,北工大培养了12万余名毕业生,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万人,在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才干。北工大是全国就业50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在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超过55%,其中三分之一进入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单位(如机关、部队、重点央企、500强企业、科研及事业单位等)就业。
学校有20多个专业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率100%,涵盖电子信息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热能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工业设计、建筑学、法学、广告学、社会学、动画等。
台下,家长听得认真、记得仔细。
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锋介绍,北工大以“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出来的学生可用“实、新、进”三字概括,即务实、创新、进取。大多数北工大人都会“努力工作,快乐生活”。
从开放办学向国际化发展
我们向都柏林国际学院走去,路上,好几位家长手里拿着北京考试报问学院在什么地方。
我们带着家长来到科学楼,在大厅左侧,都柏林学院咨询台前,几位考生家长正在问询。很多人误以为该学院招收三本考生,其实不仅是招收一本考生,而且要求高考成绩不低于北工大录取控制分数线。
都柏林学院的成立是北工大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学校从开放办学向国际化发展的里程碑。
几年前,学校推出“坚定开放办学理念,共谱十二五华美乐章”的主题,邀请45所知名中学校长、30多家媒体走进校园,开放师资、场地、信息等优质资源,建立开放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产学研合作的格局。
国际化战略是北工大开放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来,走出去”。如今,学校国际化步伐迈得更大,已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200所大学及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世界500强学校超过30%,100强学校约10%,80%校际交流学校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北欧等教育发达国家。
学校聘请数十位世界一流科学家作为名誉教授,长期外籍教师30余人。每年邀请近200名外国专家来校访问讲学,举办10余场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去年成功举办国际工程教育大会,汇聚12个国家、21所高校专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工程教育。
北工大人爱说“四海一家,相聚工大”。学校留学生规模突破1000人次,学位生突破200人。2014年,学校23个院系的44个本科专业、57个硕士专业和24个博士专业招收外国留学生。本科留学生采用中文教学,博士专业均可进行英文授课。
学校国际学院负责留学生(含港澳台学生)的招生、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以及中国学生的海外培养。目前,学校建立了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包括信息技术学士项目JCU(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合作)、理学硕士项目NJIT(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合作)。
5月13日,美国NBA前球星“面具侠”理查德·汉密尔顿空降北工大,与师生亲密互动。各学院院队的精英球员抓住机会与国际球星进行投篮对决和对抗赛。
学校每年有500余位教师和学者赴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访问或开展联合研究。每年派遣400多名在校生赴海外60多所友好院校留学或交流。
学校和波兰奥波莱工业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成功开发了中欧跨文化管理硕士后学历教育项目,这是波兰第一个受国家承认学历的中欧跨文化管理教育项目。北工大每年派遣 1至2名教师赴奥波莱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学工作。
学校还建立1个涉外教育教学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法国E?鄄FREI(电子与计算机信息学院)合作办学。学校在实验学院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学习3年,第四年转入法国EFREI就读,成绩合格者获得双方学校的毕业文凭。实验学院去年派出一群“90后”学生,以班集体方式留学法国3年。
巡查高招咨询现场后,学校党委书记郑吉春表示,北工大面向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需求,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和开放办学三大战略,全面推动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工作,努力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国家和首都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