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京校 一曲石油歌 代代在传唱——行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发布时间:2015-05-18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邵会莲 蔡文玲 孙梦莹

  2015年5月4日,北京,人称“三桶油”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同日换帅。出任三家公司董事长的王宜林、王玉普、杨华均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生。这所石油系统的“黄埔军校”再次引人关注。

  “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这首澎湃有力的《我为祖国献石油》,至今仍在石大校园传唱,歌声里传递的艰苦奋斗精神,已烙入学子的血脉,随他们传播到四面八方。

 

因油而生 源起清华大学石油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因油而生,“一路奔波三迁校,六秩寒暑四易名”。

  学校副校长张士诚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石油地质技术人员不足30人,钻井工程师只有10余人,石油工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为建设强盛国家需要,1952年,石大前身北京石油学院筹建,这是一次强强联合: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采矿系为基础,汇集天津大学石油组、北京大学化工系、燕京大学数学系师资力量。

  1953年10月,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校——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在海淀北郊九间房村的荒地上,学校从无到有,边建设边办学。开学时,校园只有一栋未完工的工字楼,既是师生宿舍,又是办公室、图书馆、医院,上课就在抢建的临时平房里,只用一道铁丝网隔开了学校和农田。

  创业多艰,1969年,学校更名华东石油学院,迁址东营。1500多名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加上1500多名学生,在一片盐碱荒野上开始了二次拓荒。顽强的石大人住土房,喝盐碱水,学烧坯、盖教室,很快恢复了教学。

  1978年学校恢复了研究生招生,1981年建起北京研究生部,之后又更名为石油大学,在山东和北京两地办学,本部设于北京。学校再次从无到有创校。1989年,昌平现校区迎来首批本科新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几代师生的不懈努力下,1997年,石大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后入围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在石油勘探与开发等石油专业领域成为行业翘楚,在国内石油专业院校里举足轻重。

  在毕业生董腾眼里,母校就是海洋上矗立的采油平台、无垠荒原上不知疲倦的抽油机、炼油厂里高高的火炬塔,更是“地底下长长的输油管道,汩汩地流动贯通着华夏发达的经络”。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曲折艰苦的创校历程,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学子。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中,在铁人王进喜、王启民等代代石油人的影响下,石大青年胸怀祖国,用青春践行誓言,为石油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因油而兴 勇担时代使命

  石油工程专业的孙煜,不久前拿到了加拿大石油领域著名学府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孙煜说,石大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木讷的理工科学校,这里有太多机会让学生改变和展示。他最喜欢的是英语演讲与辩论班,从国际辩论赛裁判到联合国同声传译员,都是他们的老师,无论是课堂辩论还是英语演讲,都让他感到满足和幸运,庆幸自己选择了石大。

  在这里,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很多,最让他们自豪的是参加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大三时,孙煜和3名同学组队参加了比赛,一个月的时间,从油藏工程、钻完井工程、采油工程,到地面工程,做出了300多页的设计报告。经过答辩,他们获得了国家三等奖。

  石油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梁永图介绍,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被誉为石油教育界的奥林匹克,成为一项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石大的学子每年在大赛中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当前,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已经进入平缓期,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成为开发热点,这对固有的开发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参加这项大赛,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能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和血液。

  这里不仅实现了孙煜的梦想,还实现了20万石大学子的梦想。石大师生心怀家国天下、勇担时代使命。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也因油而兴。作为石油人才的摇篮,石大一直与国家石油、石化工业同行,为国家石油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核心,因材施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日趋明显。

  作为一所具有深厚的行业底蕴和学科积淀的学校,石大拥有完整的行业特色学科体系,学科精密度极高,26个本科专业,覆盖勘探、开发、炼油、销售等整个石油生产的上中下游全过程,9个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

 

为油育人 培养石油精英

  在油田地面生产模拟实验室,我们看到,整间屋子被一套大的模拟系统占满,还有数不清的管道、阀门和油罐。于达老师介绍,整套模拟系统是按照正规产品缩比制作的,是可以运行的,比如学到原油处理,学生就可以直观感受整个原油处理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在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炼油化工过程的4套全仿真系统常年运行,对全校师生开放,供学生教学和实验。岳元龙老师介绍,化工工艺、自动化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实验中经常用到这几套装置,一套系统运行一个工艺模型,完全比照炼油厂、化工厂而装,真实地展现了重要的化工生产单元。

  在石大,实验室是师生们引以为傲的地方。学生说,实验室里藏着很多秘密,小到一块化石,大到一套可以运行的采油、运油、炼油装置。有想得到的,也有想不到的。

  校教务处处长陈小宏介绍,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机构。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城市油气输配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分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石油行业的“高精尖”。

  除了优质的硬件设备,学校还建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张士诚介绍,在石大,每个进入学校的学生都是金子,学校的任务就是让每颗金子闪闪发光。立德树人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善待学生、因材施教是学校的培养理念。学生可以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期末分别在全校范围内和相同学科的专业范围内申请转专业,从而有机会使兴趣与专业兼顾。

  大一新生张雪就在这里实现了她从测控专业到资源勘查工程创新班的小梦想。她最大的感受就是专业课的实践机会特别多。“学校实验室随时向我们开放,只要对哪个课题感兴趣,就能借到实验室钥匙做实验。”“创新计划实验班”是中国石大为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创新能力强的拔尖石油石化工程人才特别开设的。相较于其他班级,创新班更强调研究性教学。

  在石大,好学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培养机会,如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订单班、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等。石油工程、资源勘探工程等专业学生入学一年后可以参加“卓越班”选拔,完成3年基础理论教育和累计1年的工程实践教育;本科生可以选择“2+2”、“3+1+1”等模式赴国外学习,同时获得石大和国外大学的学位……诸多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成为石油行业精英铺平了道路。

 

与油结缘 四成学生供职世界10强企业

  一代代石大人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学石油、爱石油,到奉献石油,62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石大温馨的“CUP1953咖啡厅”里,大三学生梁明友把由同学制作的西式简餐送到顾客面前;价格实惠、物品摆放整齐的校园超市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孙维芳把找回的零钱递到购买了一套石大明信片的学生手中;两位长相甜美的“奶茶妹妹”王艺儒和邬宇茜正忙碌在“鲜果时间水吧”的柜台后,为顾客制作饮品……校团委老师孙净宇介绍:“石大的水吧、超市、咖啡店都由学生自己经营。学校出资装修和免费提供场地,竭尽全力为学生创造了150余个校内实践岗位。”新颖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对创业、就业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每到毕业季,优秀毕业生经常成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竞相争抢的“香饽饽”。这三大石油公司固定把石大作为校园招聘的第一站。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岳长涛介绍,近5年来,学校的整体就业率达97%以上,60%毕业生在石油、石化行业工作。石油相关主干学科学生80%以上对口就业。40%毕业生供职于世界10强企业。学校因此成为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朱义清科长介绍,学校车接车送把用人单位引入校园,每年举办300余场招聘、宣讲会。七成应届毕业生还没踏出校园,就在校园双选会上找到了心仪的工作。盛放简历、协议的铜版纸手提袋,印有校徽校名,是校就业指导中心统一为学生定制的。学校还帮在企业实习无暇参加面试的学生组织视频面试,把简历编辑成册方便用人单位查阅。

  善待学生的石大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喜欢。一名学生说,尽管石大像3个高中部的集合,“可是再想起CUP,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