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戴了监听手表,谨防露了孩子隐私

发布时间:2015-05-13 期号:

  这是一块看似普通的电子表,然而当任何人和佩戴者交谈时,几公里外就有人对谈话的内容了如指掌。以上并不是电影《窃听风云》的情节,而是真实地发生在学校里。日前有媒体报道,一些学校和幼儿园的家长纷纷为孩子戴上了具有监听功能的手表,“有了监听手表,就知道孩子在幼儿园是否被欺负”,但这同时也让很多老师反感。即使不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笔者也认为,监听学校的行为十分不妥,这不但会进一步削弱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信任,不利于孩子学习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更有违法之嫌。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监控越来越习以为常。在各类法制栏目里,观众经常发现往往是监控录像成为破案的重要线索,而行车记录仪的广泛使用,更是让“监视”手段广泛普及。或许各类监控手段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安全保障,但监控的使用往往需要以不牺牲个人空间为前提,因而没有哪个国家会为了杜绝犯罪,而把监控设施安装进卫生间和卧室。而父母监听学校,看似是一种对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保障,却会让孩子付出更大的成本,得不偿失。

  学校虽然是一个公共场所,却并不排斥个人化的空间。谁小时候没有过“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说”的经历?诸如守口如瓶等人际交往基本伦理,往往都是在我们小学、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培养的。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少年儿童也具备了带有隐私性质的个人生活及人际交往纽带,而这些都是他们成长和独立不可或缺的。即便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具有伤害性的负面因素,但这也是孩子学会如何正确保护自我的经历。

  父母给孩子戴上窃听手表,是出于一种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需要父母监护的心态。监听行为所包含的这种心理暗示,既阻碍了儿童独立意识的正常发展,也会为其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造成障碍。如果两个人之间所说的话随时会被第三者获悉,那么恐怕很难建立起真正可以信赖的关系。父母时刻监听孩子周围的环境,等于剥夺了孩子个人生活的空间,让其难以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建立信任,陷于尴尬的境地。

  总而言之,父母虽然护子心切,但不应以牺牲孩子正常的成长环境为代价。时刻监听孩子的周遭,安全是有保障了,小伙伴和老师却都被吓跑了。这种近乎与人隔绝的“安全”,对孩子真的好吗?

  最该提醒家长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监听手表却用上了,离披露孩子的个人隐私还有多远呢?

(徐 晗)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