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当北京大学高考自主招生通过初审的考生名单公布时,该校招办也向所有没能通过初审的考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以温情的话语安慰并鼓励落榜者。这封公开信之所以在考生和家长的微信朋友圈中备受赞许,是因为过去在学校这样的权威层面,很少有对考学失利者这般富有情义的人文关怀。对于而今的中国教育界而言,北大带来的这一小步转变,是迟到的一步,但却是犹为宝贵的一步。
记得2010年世界杯期间,已是我大学生涯的尾声。在青春散场的狂欢里,我亲眼见证了意大利这个卫冕冠军的出局。已是半空的酒杯中,倒映着我T恤上的那面意大利国旗。恍惚中,我想起了4年前,一位高中好友正是穿着同样的T恤站在我面前。那一年,意大利勇夺世界杯冠军;那一年,这位曾被学校寄予厚望的朋友高考落榜。我至今难以忘记他在我面前凝固的傻笑。当得知我和他截然不同的录取结果后,他只说了句“我糗了”。我想安慰他,然而,我的幸运却终究让我不敢直面他的失意。后来我才知道,我的逃避并不可耻,因为在众多同学高分落榜的情况下,我们学校网站里却只更新了一条新闻:《我校高考再创佳绩》。
在官方话语的层面,只表彰那些成绩优秀的成功者,而对失意者选择性失明,并不仅仅是一些学校惯有的作风。只要在录取期间翻开报纸,就会看见对于高考状元连篇累牍的报道。甚至会有国学专家抛头露面,把状元套在汉服里带到国子监拜一拜,上演一出当代古装剧。当一个社会的权威话语都只忙着标榜成功时,我同样不只一次见到本该安慰孩子、给孩子以鼓舞和信心的父母同样表现得令人失望。
上世纪六十年代,当一些考生收到大学寄来的信封时,未必都是欢喜。因为信封里可能是录取通知,也可能是“不录取通知书”。不过在“不录取通知书”中,不仅有冷冰冰的现实,还有学校的勉励,诸如“希望你不要因为未能进入高等学校而气馁,应当更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这样的话语现在看来显得生硬,但毕竟是一种社会层面的关怀。而今,“不录取通知书”已过时,可社会对于落榜生的心理关切也过时了吗?
回到我那位同学,意大利队会失手,落榜生也会东山再起。第二年,他通过复读考上名校。这或许说明,人生就像球赛,一次失败不那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一些人陷入低谷时,不需要更有权威的话语给予他们心灵的支撑,让更多的失意者早日振作。哪怕仅仅是学校把心理咨询室一直开到高考后,哪怕是媒体少为状元敲锣打鼓,哪怕学学北大招办写封信,公开对那些没有为学校成绩添彩的学生说一句:在学校的心里,你们的优秀始终如一。
(徐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