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招生倾斜农村 何谈逆向歧视

发布时间:2015-04-22 期号:

徐 晗

  北大、清华等全国46所高校日前启动农村专项计划招生。而此前,北京市该计划的招生人数也扩大至200人左右。有人担心,对于农村考生的照顾会破坏高考的公平性,带来逆向歧视。实则不然,衡量招生考试的公平性,不应只以分数这一终点线为准绳,考虑到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异,在招生政策上向农村倾斜,仅仅是补偿了农村考生原本的劣势,这样的倾斜只会让高考招生变得更公平。

  有人认为,农村学子上大学难的根本,是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而不应该仅仅拿城乡的分数差距开刀。的确,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是一项长期目标,但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城市考生的分数优势,往往也与其教育资源的优势有关。短期之内,如果不通过招生政策倾斜来消弭资源差距带来的影响,那么农村学子输掉的不仅是教育资源,更是宝贵的机会。农村专项计划等措施,实际上是对占据教育资源较少的农村学子进行补偿,而非让其获得超越城市考生的优势。

  有人认为,通过行政命令来给予照顾,违背了高考竞争的公平性。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那便是教育并非市场,考试并非比赛。体育竞赛中,绝不会单独为某个选手设置和别人不一样的终点,前提是所有人拥有同样的起点。但在教育、考试当中,身份背景与经济条件确实会让一些人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仅仅强调分数这样一种微观上的绝对公平,而忽视教育资源的宏观差距,只会造就更大的不公。促进教育公平,本质上是促进机会的公平,而非让我们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

  通过农村专项计划等政策倾斜,虽然难以一时之间让所有考生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却让农村学子看到了更多机会,也就为他们求学上进带来更多的动力与希望。在农村学子的求学希望比城市考生更容易实现之前,谈逆向歧视为时尚早。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