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期召开的全市就业工作会上透露,北京将探索建立京津冀三地就业协调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京外就业。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将会有一些京籍毕业生到天津、河北等地就业,他们可以异地享受北京的就业政策。这无疑扩大了毕业生择业范围。
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毕业生为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2015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共23.3万人,比2014年增加3000多人。不断攀升的毕业生人数,似乎让每一个毕业季都成为“最难就业季”。建立京津冀一体化的就业协调机制,有利于缓解“最难”的就业压力。
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毕业生的求职期望值不匹配,成为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近两年对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调查来看,电子类、信息类企业用人需求增加,现代服务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而不少毕业生不愿意进入这样的企业。一些传统行业如农林、矿产、钢铁等工作地点多在外地,在京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少。
如果建立京津冀三地就业协调机制,原本一些在京不易就业的毕业生,就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真正“学有所用”。从经济层面来说,“京津冀一体化”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活力,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支撑,高校毕业生正是掌握技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
所以,将目光锁定在“北京”的毕业生们,不妨到京外的世界看一看,因为除了北京,你们还有更多的选择。而将自己的才能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未尝不会感受到另一种畅快淋漓!
(许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