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晗
《北京市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日前公布。在今年高招大规定中,本市将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才作为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正确育人导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不久前公布的高考2015年北京卷《考试说明》,凸显了对于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的重视,根据学科特点和考核目标,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语文在“考试内容及要求”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新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7篇古诗文,考查要求也从原来的“识记、理解”提升为“识记、理解和运用”。历史科目则注重培养考生的历史素养与人文情怀,培养考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最根本的使命之一,优秀的古文经典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载体,是德育过程中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在高考中增加古诗文篇目及对历史素养的考察,便是以考试引导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带动德育建设,将知识传播与道德培养融于一体,对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年启动的“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双培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打破院校之间的围墙,帮助更多的学生促进学业,开阔视野。外培计划则在不增加学费负担的情况下,拓展了学生海外学习的渠道。实培计划则是将更多学子推向创新与实践的第一线,帮助他们学有所用,并能在毕业后更快地融入社会。交叉培养计划的实施,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在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的同时,也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空间与机会。
体育、美育作为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今年高考对于加分项目的进一步规范和减少,其着眼点在进一步促进高考的公平性,但也让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及全面发展的目标赋予了更为纯粹的意义。
事实上,无论是《考试说明》中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强调,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启动,还是对高考加分项目的减少和规范,都是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大前提下,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做出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