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考中招中取消艺术、科技、体育特长加分项目既能维护中考的公平性,也不会妨害初中生发展兴趣特长,反而会对其有促进作用。
自去年年底,鼓励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就成为新一轮招考改革的基调之一,对加分项目大刀阔斧的精简也逐渐从高考延伸向中考领域。特长加分作为一种鼓励性加分,其初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不少地方出现加分项目过多、分值过大等问题。从政策成本而言,特长加分项目虽然带动了中国教育领域长达几十年的“特长热”,但如果要因此增加破坏招生考试公平性的风险,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为了巩固公平公正的招考政策底线,放弃一些锦上添花的项目,无疑是种明智的选择。
有人担心,取消特长加分,对于鼓励青少年全面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这实在是多虑。以考试为指挥棒来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其效果看似立竿见影,同时也滋生出一些扭曲的现象,让全面发展的愿景为升学考试所绑架。在某项全市性的中小学足球比赛中,笔者曾见到个别高中生蒙混进初中组,为同队的初中生当“大腿”,帮其获得加分资格,而真正出于兴趣参加比赛的学生则被这些实力悬殊的对手踢得兴趣全无。可见,在加分鼓励特长发展的背景下,发展特长成了少数人的投机性选择,而不少“特长生”在专攻特长时也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成为了另一种“瘸腿”,这是与全面发展的本意相悖的。
取消特长加分,打击的仅仅是极少数的投机性需求,而学生真正的特长爱好并不会因为加分的取消就被抛弃。从近年来本市素质教育的成果而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也早已摆脱对加分政策的依赖。在全面发展为纲的框架内,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博弈中,放弃以加分鼓励特长的粗放措施,必然促使各级教育部门采用全新的举措,维护并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成果,并将全面发展的理念从少数特长生普惠到全体学生。从这样的角度而言,取消特长加分,并非素质教育的倒退,反而是一个动机更为纯粹的新起点。通过取消特长加分,招生考试的公平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而素质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徐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