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日前报道,某高校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算“感恩账”的寒假作业,让大学生计算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所花费的生活费、零用钱、学费等费用总和。虽然学校进行感恩教育的初衷很好,但父母与子女的感情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算“感恩账”的教育意义也不应只停留在对父母心存感激上,更要让年轻学子从中学到要尽早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诠释感恩的意义。
在以孝悌为核心价值的传统家庭观念里,“恩”常常被当成是子女尽孝的逻辑出发点。而现代家庭伦理将抚养子女和赡养父母视为一种无偿的社会义务,这比起单纯强调抚养之恩的传统家庭观,更容易让人们建立社会责任感,也将生儿育女的经济考量从家庭情感纽带中进一步剥离,让亲情更为纯粹。
以抚养开销这一经济指标来强调感恩,是对家庭伦理的狭隘化解读,无助于年轻人正确认识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关系。与其计算父母的抚养开销,让年轻人明白感恩的道理,不如让他们明白将来自己所要承担的家庭经济责任,并对此做好心理准备。
随着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养儿防老”的观念已日趋淡化,很多家庭也不期望在子女身上获得经济回报。但抚养子女并非是一种无限期责任。在算出“感恩账”的同时,更应让年轻人意识到要尽早在经济上独立,为父母摆脱经济负担。现在已经有许多大学生通过奖助学金和打工等方式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但更多人觉得上大学花父母的钱是天经地义,似乎只要钱够花,就还没到独立的时候,这也使得“啃老”现象愈发普遍。
是否只要心存对父母的无比感激,帮父母洗脚捶肩,就可以安心花父母的钱?算完“感恩账”,有了心理上的感恩,对父母的经济依赖就可以名正言顺吗?笔者认为,与其这样,倒不如让对家庭抚养开销的认知,化为年轻人追求独立的动力,鼓励他们尽早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比起一次感动、两行眼泪,更能切实促进年轻人的全面而健康的成长。早日学会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摆脱在生活和物质上对父母的依赖,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徐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