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乾谋
2015年1月10日13时05分,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李小文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这位“布鞋院士”,三天前刚刚获得“感动师大”新闻人物荣誉称号。
采访中,不少学生对于李小文老师的去世感到震惊和悲伤。他们说,一位泰斗级的院士如此低调朴素,用一片素心关爱学生,令人难忘啊!
学术上,他是学生的楷模
“一双布鞋、一件布衣,李老师讲课行云流水,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却不想竟是最后一课。”博士生胡荣海说,去年10月25日,是李小文给博士生上的“最后一课”。这一课,院士站着讲了2小时。
低调的着装,盖不住李小文的科研成就。1994年,李小文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0年,他又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他不仅是Li-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而且主持过多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NASA基础研究项目,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堪称国内地理信息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提出的遥感观测中“热点效应”更圆满的物理解释,被国际遥感界称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动了定量遥感基础及应用研究的发展,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研究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这位学术泰斗,以谦逊、平和、低调的生活态度,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在学术上,他鼓励学生要敢想、敢创新、敢于挑战权威。
“有次开小组会,一名学生PPT上的公式出现错误。李老师笑着跟这名学生打赌,让学生用另一种方式推算公式,从打赌中矫正学生错误,并避免了尴尬。”忆起恩师的教学态度,博士生赵静一度哽咽。李老师以他在美国求学挑战美国遥感权威的故事,激励学生在学术上创新,不要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师德上,他是学生的榜样
在学生看来,李小文不仅是研究领域的大师,更是最好的老师。
李小文心系学生。他叮嘱硕士生、博士生每两周举行一次组会,以了解学习状况。只要有空,他都会准时参加。课堂上,他不会随便否定学生的想法,总是微笑着听完,再从学术方面给出建议,非常尊重学生。
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硕士生小李说,先生是一位低调的人。“平时就是大家在网上看到的形象,衣着朴素,一双标志性的布鞋。”
学生小丁说,李老师家里的沙发永远都是给学生坐。他只坐一个小板凳,听学生阐述观点。
在学生眼中,李小文更是一位“亲切随和”的老师,“没有一点院士的架子”。樊磊在研究中碰到难题,给李小文发短信,总是第一时间得到回复。
北师大研一学生孟杨繁宇对第一次和李老师接触的情形念念不忘。“研究生入学复试后,李老师亲自给我打电话,通知我被他录取了。电话中,他先道歉复试那天有事没到场,然后还问我喜欢什么、准备做哪个方向研究,让人感觉很亲切。”
“每次见面,李老师都会关心我钱够不够花。”北师大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生周壮说,“李老师不止一次叮嘱我有困难一定要告诉他,并给我很多关于遥感的教材和参考书。”
人格上,他是学生的标杆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李老师,一路走好!”“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愿您质朴的品格犹如师大夜空恒星,永远照耀着我们,提醒着我们,什么是学人本色,什么是师者风范。”尽管李小文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但网络社交平台上,对他的怀念仍是铺天盖地。截至昨天上午9时,北师大网上灵堂吊唁的留言已达2200多条。除了李小文生前的同事和学生,吊唁者多数是来自全国各地遥感专业的学子和地理信息领域人士。而在千里之外的电子科技大学,师生也纷纷“点灯”哀悼这位老校友。
李小文为科研呕心沥血,但在物质上要求极少。他认为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贫困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产生好的社会效益。
早年,李小文捐出自己的巨额奖金设立研究基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激励学生投身遥感事业。后来,李小文又捐出自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20万元津贴作为种子基金,设立遥感基础研究基金。为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支持青年教师成长,他又捐出“长江学者”奖励津贴,以女儿的名字命名助学金。
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2012级博士生张虎说,李老师从来没有说起设立助学金的事宜,自己还是从网上才得知恩师默默帮扶贫困生的事迹。在李小文的影响下,他的弟子们正计划筹集资金,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生,以传承恩师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