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寒假在即,教育部4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针对教育工作特点,深挖细查安全工作的漏洞和隐患,切实落实安全管理各项要求,保障师生安全。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历来备受重视,然而近期有媒体报道,有些学校为了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学生宿舍内违规使用电器,干脆不在宿舍里安装插销,甚至把“禁止充电”写进校规。笔者认为,压制学生正当需求的安全保障手段既不合理,也未必有效。类似禁止充电等因噎废食的做法,体现了一种“不做不错”、回避责任的鸵鸟心态。
采用全面禁止手段来排除安全隐患,这样的管理方式其实并不少见。比如,为了防止学生磕碰,很多小学把学生“圈养”在教学楼里,不让课间去操场活动。全面禁止看似万无一失,其背后仍然充满隐患。在学校禁止充电的新闻后面,就有网友留言说:“我初中在寄宿学校就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自备两根电线,然后把电灯开关撬开,挂上去就OK了。”不让学生去操场活动,让学生失去了宣泄课业压力的空间,增加了挑战“楼道内不准追跑打闹”这一合理规则的冲动。压制学生的正当需求,并不会让校园环境因此而更安全。
事实上,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中,管理者和普通参与者都要面对相应的责任。如果仅仅把责任全部交由普通参与者,在妨害公众正当利益的同时,管理者却借此逃避了应有的责任。与其靠压制学生的正当权益,不如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比如禁止使用违规电器的合理规则,原本可以靠安装限电设备、宿舍安全教育、管理员定期检查等措施落实。增强安全常识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生命优先、守则守序的意识,以及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演习,把急救知识引入课堂,林林总总的措施都能有效加强校园安全,同时也让学生终身受益。学校没有理由选择最偷懒的方式管理校园安全。
为防止安全事故就全面禁止原本正当的行为,如同为防止剪刀成为凶器,就让王麻子、张小泉关门搞全民手撕。一刀切的做法往往包含着诸多不可理喻之处。学校在安全管理中要多想着如何作为,而非用全面禁止等粗暴方式变相“不作为”。
(徐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