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综合素质评价影响深远

发布时间:2014-12-17 期号:

 

制度设计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

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程序进行了明确的描述与规定。从人大附中多年来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情况来看,我认为,《意见》提出的评价内容全面、可观察、可比较,评价程序环节清楚、评价责任主体及要求明确,有助于高校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水平,更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走向深入,促进学生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发展,实现自我的完善与进步。

  一、对“思想品德”的评价内容具体化,切实避免了流于形式

  《意见》对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范,提出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信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与以往常常用“热爱党、热爱祖国,思想品德良好、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等评价内容相比,更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意见》还列举出了可以被考察和记录的具体活动内容、行为表现和典型事例,如鼓励学生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并将参与的次数、时长作为记录的内容,这就切实避免了学校在评价学生思想品德时出现大而空等问题。

  二、评价内容增加了“艺术素养”,这一尝试意义重大

  《意见》中除了“身心健康”方面的评价之外,还增添了对学生“艺术素养”方面的评价,这是有重大意义的尝试。评价中不仅涉及平时比较熟悉的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项目,还出现了戏剧、戏曲、影视这类更具民族特色、综合艺术性质的项目。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艺术品味,提升艺术素养的自觉意识,使艺术爱好和技能伴随学生终生,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学业水平”部分的评价内容层次分明,有很强的指导性

  在学业评价方面,《意见》将对学生的考查定位为“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而“选修课程内容、研究性学习成果”等则是学生的学术能力,尤其“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则是学生个性特长及创造潜能,体现了鼓励性评价的原则。这样的定位将使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从单一的成绩考查向丰富的能力考查转变,由原来的终结性评价变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使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从一元走向多元。这非常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四、评价程序环节清楚,具有规范、严谨、递进的特点

  在《意见》的“评价程序”条目里,规定了“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五个操作环节,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及具体要求都非常清楚和明确。其中,在“形成档案”环节中提出了“避免面面俱到、千人一面”的要求,这体现了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学生个体特长、个性差异的关注。在“评价程序”的设定上,能够明显感受到程序的规范性、严谨性和递进性。此外,《意见》中特别提出“高等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这些规定有望打破高考“唯分数论”对中学教育的桎梏,促使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人才选拔中能真正发挥出重要参考价值。

 

 

 

 

建立基于事实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

在这次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加入对于基础教育的积极影响是最深远的。大家普遍认为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非常有必要。这也是本次高考改革最大的价值体现,其意义远远超过对考试科目的改革。

《意见》专门强调要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能够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应该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档案必须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客观记录组成,客观记录除了确保客观真实之外,也必然有一定的选择性。我们要选择那些在学生成长过程能体现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内容予以记录。当然,记录方法与流程、公开与监督等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非常关键的内容。

  《意见》已经对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作了规定。我们只要在具体评价体系的建立中,把握好每个模块所要记录的具体内容就可以确保方案的落地实施。

  例如思想品德这个模块主要记录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法守纪等方面的表现。我们可在考察学生日常操行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情况。我们鼓励学生做社会公益。但有的学生可能不愿意,只要做了,就要记录。

  学业水平模块最重要的意义是客观记录学生学业的均衡发展和全面修习情况,不仅要关注学生所学课程的总学分、平均成绩(GPA),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综合表现,体现过程性评价。身心健康模块不仅要强调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和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客观测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习惯。

  艺术素养是主要记录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能力,重点是在音乐、美术、戏剧、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艺术特长,尤其是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这些关于学生个性特长和艺术志趣方面的内容,一定能受高校关注。

  长期以来,由于评价单一、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发展差强人意。社会实践能力模块的设立,必将引导和促进学生在这方面的发展。这个模块的内容的选择也可以与社会公益活动方面所记录的内容相结合。

  在把握好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内容模块的选择之后,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形成最终的综合素质档案。我们建议尽可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形成完整的原始档案。为便于高校参考,我们可以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不同模块、类型、维度进行编码,并建立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的功能,以方便高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检索、统计、分析、比较和参考使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应尽量采取电子档案的方式,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书面记录的方式。

  我们应该提供一种便于使用的记录方式,让高校可以选择,也充分照顾到高校的关注点、选择性、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应该全面地展示学生,不应该替他们做选择。因此科学分类、合理分级,建立一种带有标识或索引、便于高校进行查询或者参考的综合素质评价记录更有意义。在记录方式上,信息化时代可以实现电子档案的记录,更便于高校调阅和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一旦被参考,大家最担心真实性和公平性。诚信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我们的机制和流程设计科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使用本身就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发展。只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公示、质疑和审核机制,就可以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确保记录的真实客观性。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各个学校应该更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在学校日常的评优、评先和推荐参加各类活动阶段性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到了“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后,加分不再成为必要。加分原因可列入记录中的重要内容,供高校参考。提供给高校的内容公开透明终身追责,建立监督问责制度,我们所倡导的素质均可以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考察内容,而不是采用加分的方式。

 

 

 

 

综合素质档案方便高校录取使用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世洁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暴露了一些薄弱环节,此次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益尝试,向着高校在招生录取时更加方便、高效地使用综合素质档案迈出了重要一步。

  综合素质档案重点突出,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走过场”和“集中突击”等问题。综合素质评价没有纳入中学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不健全,收集整理有关材料不及时,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往往由教师“突击”完成,学生的个性特长很难得到充分展示,对高校录取招生的参考意义有限。

  改进后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兼顾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并要求中学坚持常态化实施。中学需要指导学生真实、客观、及时地记录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学生档案基本格式全省统一,综合素质评价有望大范围推行。不少高校近年在自主选拔录取过程中,要求考生在申请表中如实填写中学阶段的学业水平、学科特长、社会公益、文体活动等情况。但格式不统一、名称不规范等问题给高校带来了许多不便,这也是综合素质评价难以大范围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改进后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成为评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以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以省(区、市)为单位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电子化管理平台,档案基本格式全省统一。高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时,操作更加方便、高效,参考范围将不仅限于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有望推广到招生录取的所有类型。

  高校自主确定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衔接更加紧密。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这是现行考试招生制度下社会反映强烈的两大问题。而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正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是众多高校的必然选择。

  综合素质评价能够促进中学阶段学生良好个性的发现和培育,也有利于高校改进人才选拔评价体系。高校可以“因材施招”,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同时“寓教于招”,对中学培养形成风向标作用,引导中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规划人生,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衔接。

  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有生命力的制度,在近年来的大学自主招生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为高校选拔了一大批符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考生提供服务。可以预见,在自主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高校将进一步积极扩大综合素质评价适用的范围,例如探索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等。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