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文并摄
今年成为北京榜样候选人的袁日涉,从小学起就是位名人。她身上有众多光环,荣获100多项荣誉:北京市中小学生金帆奖得主、北京市五四奖章标兵、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奥运火炬手……
袁日涉因儿时的一个故事而爱上环保。15年过去了,已成长为首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四生的袁日涉,仍然坚持做着这件事——环保。
12月初的一天下午,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南门外,刚下课的袁日涉背着包、提着书袋,如约出现在记者眼前。朴实无华、谦和阳光的她,说起环保,不禁眉飞色舞。
防治沙尘暴,种下一片树林
15年前,年仅6岁的袁日涉,还在上幼儿园,因一位德国阿姨回收废电池的故事,爱上了环保。她开始留意身边有关电池的一切,攒足120节旧电池,送到中国儿童中心专门回收电池的一个组织。
从“一节电池”,袁日涉想到了“一张纸”。1999年,她发起“一张纸”活动,两年多回收废纸7万多张,相当于少砍14棵3米高的大树……“一张纸”环保小队获得了2001年度环保奖,袁日涉用奖金办起了全国第一个红领巾环保网站。
2001年,为防治北京沙尘暴,在“一张纸”精神鼓励下,袁日涉和妈妈参加了内蒙古恩格贝沙漠北京林的奠基活动。那次活动后,她想建设“北京少年林”,用绿色长城守护北京。
“谁能帮我们找一个种树的地方?”2004年,袁日涉把这个想法公布在网站上,招来的是一片质疑和打击,却引起了全国绿化劳模卫桂英的注意。这位曾义务植树20多年、种下100多万棵树的68岁老人,全力支持袁日涉,愿意提供10亩地,供她种树。
袁日涉立即在网上征集2008位同学,用回收的废纸,换2008棵树苗,种在北京郊区大山上,阻挡沙尘暴,献给2008年奥运会。这一动议很快引起全市乃至全国小朋友的响应。一位外地小朋友告诉她:“植树造林不仅是北京同学的事,也是外地同学的责任。”袁日涉认为说得对,于是把树林定名为“少年先锋林”。
袁日涉计算,1万张废纸可换回一棵树苗,她立刻向全国青少年发出倡议。在大家的支持下,全国7094个小队,用了多年时间,终于完成了2008棵树迎奥运的目标。
防治雾霾天,宣传PM2.5知识
一直热心生态环保的袁日涉,第一次知道“PM2.5”这个名词是在2011年底参加北京林业局的一个活动中。当时还是大一学生的袁日涉,活动结束后,马上和同学进行街头调查,“被调查的100个人中,没有一个知道PM2.5是什么。”怎么才能让老百姓了解PM2.5的知识?袁日涉开始琢磨如何做好宣传的事。
2012年9月,新当选为学校“绿翼社”社长的袁日涉,决定把宣传有关雾霾知识作为学生环保社团活动重点,和同学一起着手收集PM2.5监测数据。
“北地林湿风雨雪,南交晴雾七六九”防治PM2.5的14字诀;“PM2.5只有头发丝1/20大”直观的知识概念……袁日涉和同学先后制作了20块宣传展板,把生态环保知识编成了口诀,便于群众接受。
袁日涉创造“一分钟宣传法”,通过“八进”活动,把生态环保宣传带进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取得了明显效果。她们开办“绿翼红裳”微博,每天发布通俗易懂小知识,把北京环境保护监测网及“西城官园”监测点的PM2.5监测数值和曲线图发到微博上,让大家一起分析当天PM2.5变化的原因和规律。2012月10月,袁日涉团队的“PM2.5阻击战”项目,在北京市环保比赛中获得银奖。
在进行防雾霾宣传的同时,袁日涉与团队联合北京市各大中小学,组建“绿之梦”苗圃,为北京市各学校和社区提供以废换绿、见缝插绿的树苗,提升北京的空气质量。
签约小学校,让环保知识发芽
垃圾分类、节水节电、低碳生活、认养树木、栽树植绿、节能减排……众多环保志愿活动中,都能看到袁日涉的身影。15年志愿服务活动,袁日涉影响了138万名校内外学生。
在灯市口小学东高房分校“一张纸小队”活动中,纸成了不容丢弃的宝贝,学生都以用废纸为荣,用过一面的纸当草稿、做笔记,两面都用过了就拿来写大字、练书法。再写完还是舍不得丢弃,他们把废纸攒起来卖掉,把钱存入“绿色银行”。这个由袁日涉发起的“绿色银行”,如今成为母校打造绿色环保校园的特色教育教学项目之一。
大学期间从事环保活动,并没有影响袁日涉的学业。她成绩名列前茅,每年获得的奖学金及各种奖金,也都投入到环保事业中去。明年毕业的袁日涉是目前班里最早落实工作的学生。
为了让环保知识在小孩心中发芽,袁日涉婉拒了东城区一所高中学校向她抛来的橄榄枝,与灯市口小学签约,选择到小学任教。
“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对成人的宣传,更要重视对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环保习惯,树立生态观念,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爱国家、爱世界,让生态文明教育形成我们中国自己的课程体系。”袁日涉说。
目前,袁日涉的环保活动形成“低碳六个一”特色,已从“一张纸”,扩展到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一棵树、一个塑料袋。曾担任第九届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执行主席的袁日涉,现在又有了新想法:成立一个环保联盟,拓展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把环保活动做到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