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日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本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为93.7%,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76.82%,就近入学正在成为常态。加之中招“名额分配”比例达到30%,并全面取消择校生,北京各学段择校热降温的背后是公平。
择校热降温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从1993年至今,择校的浪潮从大起到大落。从原来被老百姓诟病的“义务教育的虚无化”,到如今的干部子弟进入普通校也欣然接受,是公平的入学机会改变了人们的态度,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和调整发挥了正面的导向作用。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小升初划片入学……当好学校的入学机会不再受“权”和“利”的支配,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即得到了保障。家长也就不用再像往年那样每到孩子升学的节点就手忙心乱——有钱的找关系找到分身乏术,没钱的愁出路愁到唉声叹气。因此,当教育公平成为大势所趋,择名校而栖的盲目崇拜便也不再那么受追捧。
择校热降温是平衡教育资源的结果。原来,当愈演愈烈的择校浪潮冲击了义务教育的正常秩序时,这一行为的根源即包含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和区域差异。如今,九年一贯制和对口直升的普遍化,“名额分配”政策的快速深入,一系列招生方式改革的积极探索,让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得到了有力促进。加之西城区15大教育集团的完善、东城区深度联盟学校的增设,以及海淀区多所优质校承办普通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化等制度,加快了校际间教师的交流,沟通了彼此的教学和管理理念,使得社会大环境和家长的观念也随之改变,故而择校受冷落便也顺理成章了。
择校热降温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们常说,穷什么不能穷教育。当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再靠择校费来扶持的时候,我们可以说,社会文明的脚步已在大步向前。当天真无忧的孩子不再需要从小生活在奥数和特长的重压下时,我们也相信,素质教育的目标将在未来一步步实现。只有“名校情结”真的从舆论中消失,未来学生的发展才会不再依靠“名校光环”的庇护。教育公平得到保障、教育资源得到平衡,人们便不再需要靠择校来满足心理和利益的需求,择校热便也将随之淡出历史舞台。
(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