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就业 法学专业就业:冰雪融化是春天

发布时间:2014-12-08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将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国家对“法”的重视预示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而法学专业近年却因就业率低被多次亮起“红牌”。那么,对法学专业毕业生来说,未来的就业形势如何?相关专家认为“雪化了以后是春天”。

 

挣扎在“冰雪”间

小雨(化名)是北京某高校法学专业在校生,每学期成绩都是全班前3名。可她之所以这么努力学,就是想要“转专业”。“上大学之前,我觉得学法学毕业后就是‘律政俏佳人’,收入高又受人尊敬。可学了一年,我才发现自己当时‘太傻太天真’。”小雨说,自己原本以为专业课会有很多模拟实习机会,可学姐告诉她“老师的水平并不高,只会讲理论”。学校每届通过司法考试的不足10人。大多数学长毕业后并没做律师,不少人直接放弃专业相关工作而去做文员等。

  想要从事律师职业,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是第一步。法学与其他专业的区别在于,“毕业证”不是“职业准入证”。本科生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这项考试的通过率,不同高校间差距较大。在法学专业较强的高校,七成至九成在校生一次就能通过。而有的学校每届学生可能仅有数人通过,很多人“被迫”转行。

  如果想当律师,毕业生要在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获得实习合格证明后才能正式就业。而往往就是这一年实习生涯,让很多原本对这个行业充满期待的毕业生放弃。在这一年里,实习律师只能拿当地最低工资,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就职于北京某知名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透露,律师“贫富差距”较大,资历深浅直接关系到收入。高的年薪能拿30万元,低的可能只有2万多元。从事不同性质的案件如经济、金融、证券、房地产等涉外官司,年轻的见习律师每月可能只有千元左右,资深律师一年赚50万元不成问题。而婚姻、劳动关系、知识产权等案件类律师收费较低。多数初入职场的年轻律师要为“生计”发愁。

 

“冬天”是暂时的

  “单从就业率来看,北京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近年都能达100%就业。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法学较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也都很好。”北大法学院副院长杨晓雷说,“从全国高校的法学毕业生统计情况来看,当前法学毕业生就业率确实不高,这是事实。但这个‘冬天’是暂时的,不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肯定是‘阳光明媚’的。”

  对于近年法学总被“亮红牌”、多次上榜就业率低的专业名单的情况,杨晓雷表示,有些调查数据中的“法学”是指“大法学”,并不单指“法律”。“当然,只从‘法律’专业来看,法学相比其他专业就业率算是较低的。”部分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市场需求与人才输出产生了冲突。“我国现阶段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达到阶段性饱和。而2000年前后全国突然增加一大批开设法律专业的院校,目前有600多所院校设有法律专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点点逐渐增加的,而学校法律专业毕业生是突然剧增的,这必然会产生矛盾,导致大批法学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另一方面,各高校在法律人才培养上差距较大,法学教育值得反思。有的学校并不具备培养法律人才的充足条件,只能“大批量生产”、粗放式培养法学专业学生。这些院校培养的学生往往对法律理论掌握不够扎实,缺乏充分的法律思维训练,在用人市场上自然就没有竞争力。

  从长远的社会发展来看,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肯定会增加。“现在我国律师不到28万人,而美国有100多万人。我国专业法律人才储备还远远不够。”杨晓雷认为,为满足未来的人才需求,如何培养更多“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法律人才、让人才更有竞争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应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高校应重视学生的“职业化”培养,从一入学就告诉他们将来的“职业”是做什么,输入职业理念,让其理念、价值观、经验、技能等方面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而不是单将“理论知识学习”或“司法考试通过率”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春天”还会远吗?

  “法学毕业生的‘春天’就要来了!”听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岳成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国家一级律师岳成这样说。在他看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势必会增加专业法律人才的用人需求。不单是公检法部门、律师事务所需要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的行业也需要法律人才。法律是实用学科,一切都离不开法律。”

  “对法学毕业生来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是个利好信号。”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说。在依法治国方略的背景下,从长远来看,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大有发展前景。不管是法治队伍还是法律服务,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法学毕业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及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做律师、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法学毕业生都能在相关行业做得不错,因为还是有毕业生不符合用人要求。“法学毕业生太多了,一般的学校与‘五院四系’对学生的培养差距很大。假如所有学校本科生司法考试的一次通过率都能超过60%,我相信,法学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会好很多。”解廷民说。虽然市场上对法律人才需求的数量会增加,但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会更高。

  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行业知识。法学专业学生即使毕业后不从事传统的司法行业,“转行”后也大多选择在与“法”相关的行业,或在企业任职做法律顾问,或是做新闻媒体的法制版编辑、记者等。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企业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对法学专业的人才需要也不仅体现在传统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仲裁机构等,金融、银行及相关企业等也越来越重视法学专业人才。

  在法律服务的国际化趋势下,以外语作为工作语言、有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同时有中国法律实务经验,能面向国内外客户提供海外和国内双重法律服务的涉外型法律人才;针对法律服务的多元化需求,能面向具体行业提供法律服务,如具备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方面管理和诉讼实务经验、具备专利代理人和律师执业双重资格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等,都是市场急需的。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