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人才市场要为“211”“985”除魅

发布时间:2014-11-19 期号:

徐 晗  

           针对有媒体报道“211工程”“985工程”将被取消的消息,教育部日前予以澄清。

   “211工程”“985工程”是一项国家教育战略规划,主张取消的意见主要源于两项工程无意间加剧了一些单位的用人歧视,这绝非两项工程的本意。其实,造成用人歧视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于名校光环的迷信,把名校学历当成用人的指标,实则是一种缺乏理智的懒人思维。

  为防止“211”“985”被扭曲为人才录用的限制,教育部早已发布通知:严禁发布含有限定“211高校”“985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然而,纸面上的限制没了,可筛选简历时的隐性歧视仍然存在,这是缺乏常识的做法。事实上在两项工程的名单之外,仍有不少人才培养质量不俗的高校,诸如常被误认为是“211”的北京语言大学。拿着“211”“985”名单挑毕业生,看似“高大上”,实则很不专业。

  实际上,就算取消“211”“985”,也不会减轻就业歧视,因为把“名校”作为录用条件的现象更为普遍,这种依照大学知名度来招聘员工的做法也并不科学。一位美国学者曾做过一项关于学校知名度的调查,结果很多受访者都把普林斯顿大学法学院当成全美排名靠前的法学院,而事实上普林斯顿大学根本没有法学院。由此可见,单靠名气来判断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实力是多么不靠谱。不愿花心思去考察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就在名校情结的支配下妄加判断,这在人才市场屡见不鲜。

  招聘只挑名校的做法,其实本质上和买包包只认名牌一样,都是出于一种对于名牌符号价值的简单迷信,而这往往会让人们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英雄可以不问出处,来头大的也不一定就好。《三国演义》里韩馥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可上将的来头却只为无名小辈关羽做了垫脚石。天蓬元帅贵为玉帝朝臣,放纵自己就成了猪八戒,猪八戒一努力,又能修成净坛使者。

  应聘者好用不好用,跟他来自哪所学校没有必然关系。一个理性健康的人才市场,应当为“名校光环”除魅。消除学历上的就业歧视,不仅是众多求职者的呼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多耗点脑力,也很容易找来适合自己的人才。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