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晗
2014年成人高考于上周日落下帷幕。作为维护国家考试考风考纪的重要依托,标准化考点在今年成考的2000多个考场中再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每一张桌椅的摆放,到监考人员的每一句口令,再到整齐排列的电子显示屏,通过标准化考点,“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已从理念、要求与目标,固化为空间与时间的现实形态,让人可以触碰,可以聆听,可以清晰地看见。
10月25日上午8时20分,记者随北京教育考试院巡视组来到北师大附中考点。为避免等待的考生占用人行道,北师大附中特意在校园内开辟出待考区。穿过校园,考生正三五成群站在一起做最后的复习。每一位考生进入待考区前,保安员都要查看考生证件。而距离待考区不远的考场教学楼大门紧闭,不允许考生在规定入场时间前进入。
进入考场所在的教学楼后,巡视组径直走向考务室,此时,几十位监考员正围坐在两张长桌前做最后的准备。虽然已经进行了考务培训,很多监考员也具有多次国家考试的工作经验,但是主考还是利用最后的时间叮嘱注意事项。8时30分一到,在主考员的口令下,所有监考老师齐刷刷地起立,两人一组奔赴考场。不到1分钟,所有监考员就已经到了各自的岗位上。
此时,校园广播中传来考生开始入场的口令。所有副监考员已经站在门口,手里拿着考生的名单。每一名考生进入考场前,副监考就开始查验考生的证件,并且仔细查看考生证件上的照片是否与本人相符。“请把手机关机放进包里。”“手机关机别带身上。”楼道里,相似的话语此起彼伏地不断重复着,每一名考生入场前都会被副监考这样告知。
8时45分,随着广播里又一句口令,所有考场的监考员都举起手中的试卷袋向考生展示,随后又按照口令向考生发放条形码和答题卡。每个考场的老师分发条形码的速度不同,但都遵循着标准的“S”型路线。主监考员则一直站在黑板前,掌控考场全局。发放条形码的同时,巡视组来到北师大附的国家教育考试考务指挥室,这里正是该校远程电子巡查系统的终端,通过排列在墙壁上的十几块显示屏,可以洞察考点内所有考场的情况。
9时整,一直坐在指挥室的一位考务人员一秒不差地按下话筒开关,宣布考试开始。原来考前的一道道口令就是由这位老师发出的。主考员介绍,考试前,从传达室到指挥室,所有时间都按广播中的北京时间重新核对过。果然,当显示屏上的时间为“2014年10月25日09:15:00”时,考点校的大门就随之关闭。如果显示屏上的时间有误,区县考试中心也能通过远程电子巡查系统核对。一座考点的十几间考场,与全市的其他2000多间考场,就这样一秒不差地走在了同一条时间线上。
对每一个标准化考点而言,相同的不仅是时间,也不仅是统一的口令、统一的硬件设备,更是统一的运作、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翻开今年的北京成考考务工作手册,刚刚记者所见的一切,都以白纸黑字展现在眼前。从监考工作的一般程序到每一种可能的突发情况如何处理,从每一个口令如何说到每一个动作如何做,都能在这里找到规范和标准答案。而考务工作者的职责,就是将这一条条标准当成自己一言一行的准则。通过标准化考试这条准绳,高效而公正的考试管理模式被复制到全市的每一间考场,让每一名成考生在不同的空间拥有一样公平的考试环境。从这样的角度而言,每一间小小的标准化考场,都是“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的直观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