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披露,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30年来研究生培养总量的50%。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与教育部门的招生规划有关,另一方面确实迎合了广大学子对于考研的需求。考研热的产生绝不是一巴掌就能拍响的问题,其利弊姑且不论,但升学考试的“指挥棒”功能是否会对本科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让一些高校本科教育越来越倾向于“考研预备”的跳板功能,应该引起注意。
中小学的“跳板化”已经不是一个新现象。甚至有些家长早早就关心起幼儿园是否会教授小学的内容。幼儿园学前班化,小学初中化,初中高中化,高中辅导班化,这种“唯考是图”的心态已经对很多家长和教育者产生影响。如果说高中“升学为王”的办学理念早已在很多人当中成为想当然,那么高校能否为学生考研或留学增加砝码也开始越来越影响求学者的选择。一些非名牌大学的考研成功率甚至成为了宣传的卖点,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强制晚自习以及本科教学对应试需求的侧重,这样的现象或许在今天还并非主流,但已经有一些高校今年被媒体报道为“考研基地”。考试影响教育的逻辑会不会因考研热而在本科教育中持续发酵,这样的疑虑恐怕很难打消。
本科教育是为培养研究生吗?我想任何对大学教育怀有纯粹理想的教育工作者都不会苟同。但应试化教学之所以能在一部分高校向本科教育渗透,除了就业压力这一催生研考热的原因外,也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有关。往往越优质的大学吸附教育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而高校扩招以来,很多非名牌大学受制于资源限制发展缓慢。比起名校本科生,非名校本科生的就业压力也更大,考上名牌高校的研究生成为他们学习的目标,一些高校也顺势选择了为名牌高校培养后备研究生的特色发展道路,以此来吸引生源。这样的办学思路简单而充满诱惑。
当教育部公布近年来研究生数量猛增时,社会关注的热点应放在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而事实上,诸如研考热可能给本科教育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防止本科教育跳板化、大学高中化等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本科教育意义何在?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值得人们持续思考的问题,千万不要被一句“升学率如何”所取代。
(徐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