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录取特殊考生体现教育文明

发布时间:2014-10-26 期号:

  因为早在1977年便与哈佛合并,拉德克利夫学院并不为国人熟知。假设其存在至今,那么只需举出一位校友,便可让这所学校的名声享誉世界——她就是美国著名残疾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凯勒考入这所学校的百年之后,一些国内正争建省级、国家乃至世界一流院校的高校,仍然不能完全做到把每一名学生当成学校发展潜在的财富,甚至可能把一些身体不便的特殊考生视为负担,这也给解铭瑶这类特殊考生的未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培养了多少诺奖得主或诺奖媳妇也许可以体现办学水平,但是能否保障特殊考生的入学权益,则如“木桶法则”一般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文明程度。

  今年高考录取期间,某地一所高校将残疾考生退档的新闻再次引发社会热议。如果说社会难以保障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可能并不公允,特殊考生上大学,通过成考特教学院、电大和自学考试圆梦的新闻屡见不鲜,每年高考时各地都会为特殊考生应考提供便利条件。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特殊考生允许参加高考,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情况下却仍因“身体原因”被退档?诚然,学校拒收残疾考生有其具体的苦衷,但当各校花大钱建大楼的同时,就不能适当考虑为特殊考生上学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吗?这些苦衷究竟是无解,还是根本没有费心思求解?或许很多人还没把为残疾考生创造学习条件当成是衡量高校建设水平的必要条件。

  在一个以各种指标衡量办学水平的环境下,接受一个残疾人并不能为学校带来什么良好的效益预期,比如残疾人毕业后就业仍比正常人困难,或许会给学校就业率带来瑕疵。然而,如果一个女毕业生俘获诺奖得主爱情的故事都能增加学校的出镜率,那么为任何一个人的才智进行投资,于学校于社会都是值得的,无论其身体状况如何。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但是在教育这样一个以开发人类才智为己任的领域,特殊考生和一般人不应有什么不同。

  当一个个身残志坚的学子,克服重重困难自学成才的故事感人肺腑地流传的时候,这样的故事里是否隐含着教育的某种缺失?当国外一流的高校里轮椅和导盲犬随处可见时,我们未来的世界一流高校不应该包含这部分吗?今年清华录取特殊考生的新闻一时成为美谈,但只有当残疾人进入普通高校不再是新闻时,才真正说明我们的教育文明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大学能否为特殊考生提供学习条件,早已不只是一个事关公平的问题,更是事关教育文明的问题。何况,谁又能知道,在这些特殊考生中不会出现中国的霍金呢?

(徐 晗)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