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北京师范大学首位保安研究生被媒体“炒”得火热。近年来,见诸媒体的“励志保安哥”不止一个:北京大学保安甘相伟考上本校中文系并出书《站着上北大》,中国人民大学保安张团政考上法律硕士,中国传媒大学保安陈胜考取本校播音主持专业,郑州大学5名保安共同考取国内知名大学研究生……他们均因以保安身份考上研究生而广受关注。
保安考上研究生,这是保安的另类成功。当下,国家处于转型阶段,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作为置身其中的个体,这些保安不因岗位平凡而止步,不因工作清闲而满足,静心确定人生航标。他们期冀成功的花儿开满命运的山野,没有怨天,也不尤人;没有知难而退,更不安于现状。他们通过自身踏实不懈的努力,以比其他人低的起点,迈上了更高的台阶。教育本身是公平的,保安追求终身学习值得鼓励,令人赞叹。
然而,当媒体为夺人眼球而热“炒”保安考上研究生一事时,社会舆论也将保安身份推上了风口浪尖。诚然,各行各业都是社会的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分工不同。一名大学生考研成功就不显得那么励志,这样的反差事实上放大了社会对保安的歧视。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低社会认可度下,大学校园里的保安通过自身努力,争取深造机会的事例如雨后春笋。
舆论在放大对保安身份歧视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放大对学历的崇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的定义并不局限于“学有所成”,还可以定位于“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对于保安边工作边自学的行为,有人担心会影响安保质量。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成才的模式应该是多元的,社会不能用单一的价值观念去挟持个体,逼迫个体进入“规定”的成才模式。舆论在聚焦保安成功的同时,也要放低对他们身份的关注和对他们成功的高捧。
(刘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