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张 蔚
木铎金声,亘古不绝的是知识的绵延。自古以来,老师就是智慧的象征,文明的代表。正如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所言,“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那因知识而神采奕奕的风度与包罗万象的思想让学生心向往之。
老师应对讲台永怀敬畏之心。启功先生曾赠与毕业生一首诗:“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这短短几句不仅体现了启功先生的谦虚低调,更是希望学子们能够保持敬畏之心。作为老师,三尺讲坛便是人生舞台;上课铃响便是一次现场直播。不论老师的讲课风格是激情四射、亲切感人还是条分缕析,实际上,万变不离其宗,但凡“敬业”便能赢得学生的崇敬甚至仿效。老师要有“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积累,方能厚积薄发,为学生呈现精彩的课堂。
老师应对知识永怀渴求之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选择了老师这一职业,便选择了一条学无止境的漫漫征程。付出、勤奋、谦虚是老师这一职业的生命线,而功利、偷懒、自满都是学习的大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不再仅限于课本与教参,而是更为丰富、立体而多元。老师要想真正做到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但要有一桶水、成为源头活水,更要能够给学生指明一条河、一片海,让学生真正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与采撷,真正拥有大方之格局。
老师应对志业永怀执着之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许,老师仅是一个职业,但这个职业之所以为世人所推崇,是因为教育的本质是爱、是付出与奉献、是一颗心灵照亮另一颗心灵。因此,老师更是无数人立志从事的伟大事业,一代代的教育者在粉笔的“灰飞烟灭”中书写着“春秋大义”。学生度过懵懂之后,往往发现,自己崇拜与敬重的是一位或几位改变他人生的平凡老师。而这些平凡的老师,往往有着一颗对教育执着热爱的心,他们成了学生灵魂深处的灯塔,在幽微处发光,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