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枪手”悲剧如何避免?

发布时间:2014-07-30 期号:

铁 铮

  用“一失足成千古恨”来比喻替考“枪手”的心情,恐怕再贴切不过了。教育部日前宣布,在河南“替考”事件中被查实的11名“枪手”,将受到开除学籍的处罚。这些枪手都是在校大学生。当这些天之骄子过早地结束大学生涯时,心里剩下的怕只有“悔恨”二字了。可惜啊、可惜,天底下哪有后悔药?!

  不是什么人都当得了“枪手”的。这些学生“考商”肯定是一流的,但却是“法盲”,实在令人遗憾。千错万错,他们错在不辨是非、不明事理、不知轻重,自己断送了原本光明灿烂的未来。他们替考的动机或许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恶果。

  令人担忧的是,存有侥幸心理、常常脑瓜发热、做事不计后果的学生,绝对不止这11名“枪手”。他们虽然不一定触犯法律,也不一定都这么严重,但因一时不慎,造成难以挽回恶果的事件的确屡屡发生。有的学生分不清借鉴和剽窃的界限,有的不以抄袭为耻,有的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

  对于这次替考的“枪手”来说,此事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对于千千万万学生而言,他们无疑是反面教员,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教训,引以为戒,时刻警示自己切莫逾越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切莫等到无法挽回时才后悔。

  但是,这些“枪手”的悲剧是怎么发生的?是谁让他们饰演了“枪手”的角色?除了“枪手”之外,还有没有人应该承担点儿责任?这些似乎不是一纸处分就能回答的。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这样或那样的“枪手”今后还有可能会出现。

  据知情者介绍,“枪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受害者。他们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希望能打工挣点钱补贴家用。而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打着招聘家教的旗号吸引他们上当受骗。因此,除了“枪手”自己增强法律意识、擦亮眼睛之外,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要建立健全勤工助学的有关制度,进一步规范家教市场,切实保障大学生的权益,以防大学生误入陷阱、落入圈套。

  如何对待这些一时犯了错误的青年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他们该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但也不能将他们一棍子“打死”,应该鼓励他们正确地对待失误,真正汲取教训,给他们以改过的机会。

  总之,既要惩处错误、警示社会,又要采取积极措施筑牢防线,避免让“枪手”的悲剧重演。这比简单地处理几个“枪手”要重要得多。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