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习,躲开3类“陷阱”

发布时间:2014-07-28 期号:

北京市弘嘉律师事务所律师 杨保全

 

  暑假正值大学生实习高峰,当踏上实习岗位后,不少缺乏经验的大学生遇到和想象完全不同的实习生活,其中不乏骗局和“陷阱”。怎样才能避开这些“陷阱”呢?

【案例一:因工受伤】

  小王是北京某职业学院园林专业大二学生,利用暑假自荐到老家的一家物业公司实习。在完成一项工作时,他从梯子上摔下来受伤。医疗费、护理费、交通住宿费等花费了数万元。

  该物业公司承担了大部分医疗费用,后来以小王为非正式员工、其受伤与公司无关为由,拒绝支付任何费用。小王父母四处筹钱为其治疗,压力很大。为此双方产生纠纷。

  【律师点评】

  一般单位对劳动合同制的正式员工会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但对于实习生,很多单位认为其非员工,且实际操作中也无法为其缴纳工伤保险,故不会主动跟实习生签订协议、为其购买商业意外保险,出了事一般也不会主动承担责任。一旦发生意外,实习生就成了受害者。建议实习学生:

  1.主动要求签订实习协议,明确若发生人身伤害事件双方应承担的责任,要求用人单位为自己购买商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2.不自行安排实习,通过学校就业办找实习单位或到学校确定的实习基地实习。这样更有保障,而且学校一般会帮助协调处理。

  3.防患于未然,尽量不要去危险系数高的岗位实习。

  4.实习中注重搜集证据,留存与单位签订的各种协议、交费证明及存在实习关系的证明。

  5.知道相关法律对实习生保护的权利条款。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大学生实习一般不属于劳动法调整范围,但并非不受其他法律保护。实习生如在实习期间遭遇人身损害,可参照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要求实习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案例二:虚假信息】

  小李是北京某艺术学院设计专业大三学生,想利用暑假找单位实习。他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家信息公司招聘实习生的消息。经面试后,该公司承诺小李实习期间可获得每月4000元的高薪,但为了保证公司信息安全,要求小李先交500元培训费和保证金,并通过网上汇款。汇款后不久,小李发现该网站无法登录,信息公司也人去楼空,这才明白被骗了。

  【律师点评】

  一些不规范网站或中介机构利用大学生急于实习或高薪实习的心理,以“急聘”、“诚聘”等字眼为诱饵,引诱学生前去应聘。其实,大学生只要擦亮眼睛、稍加预防就能化解。建议实习学生:

  1.通过知名或信誉度高的中介机构或网站寻找实习信息,不随便找小中介机构或登录小网站。

  2.把握住原则,正规的实习单位是不向实习生收费的,也不会让实习生缴纳或抵押任何费用、物品。只要有公司要求先交钱,无论承诺的待遇多么诱人,都要万分小心。

  3.若不幸遭遇欺诈,及时向学校反映,向公安机关、工商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举报。

 

【案例三:口头协议】

  北京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小刘暑假通过校园宣传栏上的广告找到了在超市促销的实习工作。公司老板口头承诺:促销一天给60元钱,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结账。

  小刘做了15天促销工作,准备离开并提出结清费用。没想到老板突然变卦,以小刘做的时间太短且未收到效果为由,只同意按每天20元结算,如小刘不同意就一分钱也不给。小刘无奈接受。

  【律师点评】

  大学生利用暑假勤工俭学一般都是临时性的,大多从事商场促销、宣传单发放等工作。大部分企业口头约定薪酬,甚至个别不良商家还以“为方便管理”为由向学生收取“保证金”,并许诺工作结束时退还。然而学生实习结束时,很多商家以各种借口不返还“保证金”,甚至连承诺的薪酬都不付,这种案件屡屡发生。大学生实习要谨慎,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相信口头承诺,主动要求签订书面协议或商家承诺,明确实习期间的权利义务,尤其是实习待遇条款。

  2.如遇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缴纳“保险金”、“服装费”等务必慎重,尽量不选择先交费的单位;如确需交费,也一定要求单位在收费时开具正规发票或有效收据。

  3.如通过中介机构找实习或兼职工作,务必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