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燕京学堂将开“中国学” ——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

发布时间:2014-07-21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刘 婧 通讯员 郭俊玲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5月5日宣布成立。学堂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学生来源怎样?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

 

  记者:北大为什么要创办燕京学堂?

 

  刘伟:北大燕京学堂的创办,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既是推进北大的学科建设、凝聚和培养优秀人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也是服务国家战略、树立中国人文社科学术主体性的需要。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北大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但仍然面对着艰巨的挑战。在学科建设方面,如何在主体性和国际化、专门化和跨学科等方面实现良好的互动,燕京学堂想进行一个积极的探索。主体性体现在立足中国大地,聚焦中国问题,构建中国话语,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国际化体现在全球化的视野、知识资源、学术队伍和学生,以及全方位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北大一直有着良好的国际合作传统,现在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间国际交流与对话,推进大学跨境联系与合作,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北大的教育使命。

  北大一直在多个层次上致力于跨学科探索。推动在专门化的基础上进行交叉研究和教学。2006年,北大就成立了前沿交叉研究院,推动理、工、医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取得很好效果。燕京学堂注重人文和社科学术领域的交叉,以问题为导向,集中丰富的知识资源,深化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并催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形态。

  燕京学堂也是北大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燕京学堂项目的主题设计、师资队伍和学生结构等,都包含着这样的考虑。作为融教学、科研、智库功能于一体的办学机构,燕京学堂希望推出一批“立足中国、影响世界”的学术成果,推动树立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的主体性;吸引和培养一批“了解中国和世界”,进而“热爱中国、贡献世界”的优秀人才,使他们成为未来沟通中外的直接桥梁,成为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记者:北大创建“中国学”,优势在哪里?

 

  刘伟:北大一贯提倡通识教育,致力于综合、交叉人才的培养。没有这样的学术积淀,就难以创设“中国学”这样具有重大意义的学科。因此,百年北大创建“中国学”在学科布局、师资资源、办学理念上,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记者:北大“中国学”硕士学位项目会怎么开展?

 

  刘伟:燕京学堂计划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从国内外一流大学招收100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进入燕京学堂攻读“中国学”硕士项目,其中65%为国际学生、35%为国内学生。

 

  记者:燕京学堂的教师队伍是怎么构成的?

  刘伟:燕京学堂将组建一支由北大现有相关院系教员联合聘任、国际国内公开招聘、国际杰出访问学者组成的跨学科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需要深谙传统中国文化,洞悉当代中国现实,以跨学科的方法和国际化的视野,聚焦中国问题研究。所有教师都采用双聘制。北大学生可以在这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中受益,开设的中英文两套课程向全校开放。

 

  记者: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学”学位项目将开设“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6个方向的课程体系供学生选修,这样设置的主旨是什么?

 

  刘伟:我们鼓励学生在这6个方向上进一步选择深入学习和开展研究。我们的想法是恢复中国人文学术融会贯通的传统,这有助于打破人文学科领域内的学科界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实,“中国学”的研究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学科的融会贯通。除了要文、史、哲贯通,还要中西学术贯通。北大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比如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他一生就抱定“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为学宗旨,在历史和哲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燕京学堂还将创造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广泛接触中国社会,深度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专业方向上建立学生实践课程基地。

 

  记者:燕京学堂设定为住宿式学院,这有什么好处?

 

  刘伟:学生在此可了解彼此的文化心理和世界观。经过一年共同的学习、生活后,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可留在北大或到其他高校继续深造,还可回到本国服务。

 

  记者:现在对燕京学堂选址有很多不同的声音,燕京学堂会成为“校中校”、“园中园”吗?

 

  刘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静园6个院子就是学生宿舍。现在,学校考虑通过内部修缮,全部改造成燕京学堂的校舍。修缮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不动建筑外墙,不动院子围墙,不改院子外观。在建设期间,静园草坪照常开放。明确是修缮,静园一草一木都不会动。

  有的师生担心,北大搞了一个特区,不是这样的。燕京学堂大部分老师来自现有院系,在新环境里最终受益的是全校学生。燕京学堂是北大众多学院中的一个,是适应时代需要做的一个教改项目,有传承,有创新。当然,这个目标和设想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燕京学堂在办学模式上的探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改革的过程中,各个学科、院系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肯定会出现。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拓宽办学资源,争取各方支持,不断提升全校整体发展水平。事情想明白了就要干,做事要往前看,要往远看,往大势看。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