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悬铃木就是法国梧桐吗?”“花店里卖的‘玫瑰’多数都是‘月季’,你们知道吗?”7月14日下午,在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里,28株来自高中的“小苗”们正跟着林大老师学认植物,开启一段生物探索之旅。
在校园里认识植物,是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第三届“探索生物奥秘夏令营”中的一个环节。这28名营员是来自北京、山东、内蒙古等省份的优秀高中生,“对生物特别感兴趣”、“生物学得比较好”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来参加夏令营的目的是要提前认识林大,而林大也要通过这次夏令营选出其中的“好苗子”。
带队老师曾庆全介绍,夏令营并不只是“游园”,还要通过“游园”对“小苗”们进行考核。一方面,每组的小组长和带队老师根据他们对讲座、实验、实践内容的接受能力,信息反馈能力,主动学习、思考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等平时表现,给“小苗”们打出分数。另一方面,“小苗”们也要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汇报夏令营期间的所获、所感、所悟,由评委老师给出分数。平时表现的成绩占70%,总结汇报的成绩占30%,最终成绩排名前20%的“小苗”将被评为“优秀营员”,获得北林大生物及相关专业自主招生初审通过资格。
因为如此,“小苗”们的“游园”格外认真。“老师,连翘和迎春花长得这么像,该怎么区分?”在一株连翘旁边,一个戴眼镜的小姑娘提问。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老师高述民随手摘了一截连翘的枝条问到:“大家看看连翘的茎有什么特别?”学生们凑上前,很快发现了问题:“连翘的茎是中空的!”“回答正确!”再往前走,来到一片悬铃木树下,高述民又卖起了“关子”:“同学们,你们看这几棵悬铃木长得一样吗?”学生们摸一摸树干、瞧一瞧树叶,对比了一会儿,明明长得都一样,没什么区别啊?“大家再仔细看看树上的‘铃铛’,是不是有的结一个球,有的结两个球,还有的结三个球?”经老师一点拨,学生们才发现这小小的不同。“很多人都误认为悬铃木就是法国梧桐,其实只有结一个球的悬铃木才是法国梧桐,结两个球的是英国梧桐,结三个球的是美国梧桐。”“哦!原来是这样。”学生们边听,边将这新鲜的知识记在本子上。
“这是玉簪。”“这是牡丹。”每见到一种新植物,学生们就要拿出手机、相机给它们拍张照,一名高个子的男生还拿着平板电脑全程录像,生怕漏掉了老师讲的知识点。
如果说“认识植物”是对林大校园的初步认识,那实验室中的先进设备则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来自山东省聊城一中的李冬晨连用了3个“太牛了”来形容自己刚刚看过的那些实验设备,电子显微镜、离心机……很多都是从前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的。
“同学们要不要亲手操作一下?”在一间实验室里,刚考上博士的王厚领正在无菌操作箱内将一小株白杨的苗子插进培养基中。用剪子剪断培养瓶中的白杨苗,用镊子将它取出来,再用镊子将它插到另一个培养瓶中。这看起来没什么复杂的,试试!可这看起来容易的实验步骤,操作起来还真不简单。第一个“吃螃蟹”的男生刚把剪刀伸进培养瓶,锋利的刀尖就把里边的白杨苗蹭断了好几根,好不容易用镊子取出其中的一根,却怎么都插不进另一个瓶内。捣鼓了将近10分钟,男生终于在学长的帮助下完成了任务。“如果培养基太硬了,就要将白杨苗斜着点儿插。”有了学长的指导,后面的学生进度明显快了很多。北京市回民学校的高健将自己刚刚插好的白杨苗捧在手里,要和它一起合影。“学长,我们能把它带走吗?”看着自己做出来的实验成果,高健和几名学生想带回去做个纪念。“可以。”得到王厚领的同意,学生们捧着瓶子就要往外走。可刚一迈步,就又折回来了,将瓶子放回实验台。“这个只有放在实验室的组培室中才能生长啊,带回去的话就死掉了,还是留在这儿吧。”高健说。“那等你们明年考进林大的时候,再来看它们吧!”另一名学长对他们说。“对呀,明年再来看它们。”高健说。
虽然这只是和林大“亲密接触”的第一天,可教授讲座中的前沿科学、实验室中“高大上”的实验设备、老师的风趣幽默已经让她爱上了这里。“报考林大,就这么定了!”高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