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晗
当今社会,高学历者做小买卖创业早就不是什么新闻。笔者上大学时,学校里就有本科生在电脑城卖配件,硕士生网上卖书,博士生校门口卖海南鸡饭,而向来善于挖掘校园新闻的当地都市媒体都对此不闻不问。可清华毕业生当保安的新闻刚消停不久,北大硕士卖米粉的报道又铺天盖地。而今,独有这两所学校的金字招牌,不幸沦为了“资源浪费论”这种落后人才观念最后的庇护所。
唯有北大硕士生卖米粉、清华毕业生当保安才能成为新闻的现象,其实与近年来高考誓师文化中“清华北大等我来”的口号遥相呼应。在喊出这句口号时,那些明知道自己考不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心里不知作何感想。而在填报志愿之前,也有学校为了自己的声誉,以投机的心态鼓励那些考北大、清华“有风险”的学生“奋力一搏”。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一位老三届考生的回忆,他高考时就报了北大、清华和剑桥3所学校,结果自然落榜。几十年过去了,北大、清华作为“教育成功学”的标杆,仍然承载着教育不能承受之重。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只有北大硕士卖米粉才能成为新闻了。
考上名牌大学意味着人生的成功,这样的观念现在是太司空见惯甚至理所当然的,以至于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高学历被理解为一种权利,意味着他们该进国企、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最差也得是外企,否则就是社会没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对于社会,高学历则仿佛意味着一种义务,高学历者不走上人们标榜的成功之路就是资源浪费,似乎一旦北大的学生开始卖米粉,父母都不知道该怎么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了。我们缺乏的绝不是“清华北大等我来”的励志,缺乏的恰恰是对于教育立人的去功利化理解,这让很多人以为教育就是获取身份、地位、财富的手段。
北大硕士卖米粉的新闻,对于当事人的生意而言,不啻为一次成功的营销。而同时,他也营销了一种“尊重每个职业”的人才观念。采访中,这位硕士老板说,为了节约人力成本,用免费水果换取顾客自倒餐后垃圾。这在让人赞许北大硕士卖米粉果然不一样的同时,也给人以启示:人们求学上进并非只为干“高大上”的职业。无论什么职业都能干得“高大上”,无论什么样的人生都能活得精彩,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
本栏欢迎读者来稿。来稿请注意导向正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千字以内。来稿请寄:
E-mail:zongbianshi@bjeea.cn
热线电话:8283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