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邵会莲 许 卉
一所酝酿10年的新办大学,崛起于海派融合的上海,带着新生的蓬勃朝气,怀着创新驱动发展的使命,依托中科院的发展平台,带来黄浦江畔的清风……
“这个城市的秋天,可以踢着梧桐叶,漫步于旧时的花园洋房之间。在这里,你将开始一段新的故事……我掌心的温度是一个名字——上海科技大学。她在这座城市是如此年轻,但正是年轻的力量,为我们打开明天的大门。”一段上科大学生自制的视频《上科大的一天》迅速蹿红网络,清新、文艺的笔调触碰到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够牛你就来”的邀约更让人怦然心动。
阳春3月,草长莺飞,记者来到创意和时尚之都上海,走进这所年轻的大学,体验来自青春的魅力。
人人都是未来之星
年轻的上科大,充满了创新的朝气。
它的主校区置身于“中国硅谷”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这里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及文化创意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而闻名。学校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创制平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科学装置融为一体。
不求一流大学,力争一流贡献,立足“小规模、高水准、国际化、创新型”的办学理念,上科大力图将每个学生打造成“未来之星”。为此,专业设置依据今后30年内急需人才领域开设,本科专业设置都与能源、材料、环境、人口健康、核心技术等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密切相连。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也和这些领域息息相关。“我们院长是HTC老总,课堂上会带来最新鲜的技术问题让我们讨论和思考解决方案。”学生李登辉说,在这里学习时刻都能感受到学科和产业的紧密关系。
这个“未来之星”可以是专注科研的科学家,可以是大型企业、外企高管,可以是自主创业的“李彦宏”。在上科大的理念里,将科研成果投放到市场中去,可以为社会和国家战略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此,一年级新生将面临“角色转换”年,重点之一是立志教育,“大情怀才能成就大科学家”。
在上科大,每位本科生都会有导师,并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学生除了修满课程学分外,还要经过创新创业实践,其间需过3道“关”:大一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报告”、大二暑假进行“行业科研调查报告”和毕业答辩。
在创业管理学院美国柏森商学院教授伍建民的眼中,上科大的学生非常聪明,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很快,使他每周都要在备课上大费心思。
“未来之星”在这里除了能接触前沿科技,还要拥有国际视野。学校计划在美国东中西部分别与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合作。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未来也将加盟。芝加哥大学的“3+1+N”初步合作意向已达成。学生完成3年学业后可去那里读1年,之后可以继续读硕士、博士。伯克利分校的暑期学校合作协议也已签订。
追随诺奖大师的脚步
年轻的上科大,留下了诺奖大师的脚步。
通过一个学期的体验,姜明超非常庆幸选择了上科大。
他是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他所在的课题组3人,2名导师带他一个学生。这种优待让他的本科读研同学“羡慕嫉妒恨”。“小而精”,是这所大学给他的印象。20多位两院院士的强大师资,让他很自豪,“很多学校都只有个位数”。
“专任老师中已有3名诺奖得主,还有3人近年有很大希望。”上科大副校长、曾在美国执教20多年的龚晋慷教授解释,“哪个领域谁做得最好大家都知道,比如在专业领域走在世界最前列的耶鲁的林海帆教授等”。
3位科学巨匠不只是“挂名”。免疫化学研究所老师张帆介绍,所里的9个实验室里有2个正由他们领衔带着团队做科研,他们每年至少有3个月在此工作。学生可以近距离领略大师风采,接触学科前沿。平时,大师们通过邮件、电话等随时指导课题开展。
强大的师资阵容中还包括1位美国三院院士、26位两院院士、7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30多位“千人计划”人才,他们将为学生开设学分课程。现有全职教授全部拥有海外执教或博士后背景,因此课堂上很多老师会用英文讲课。
龚晋慷介绍,虽然财政投入不比别的学校多,但上科大试行综合预算管理,具有较大自主权。资金倾斜于科研设备、教授和学生。建设中的一流设施、400套教师公寓等都是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的举措。由此不难理解大牌名师为何在此驻足。
上科大对教师的聘用与众不同。教师6年后参加晋升考核,通过后可晋升为副教授并成为学校终身教授,未通过考核的,学校不再续聘。副教授工作满4年,可申请晋升教授。
“我经常到学生常去的网上空间转转,学生们对国际名师来上课很高兴。上学期末对首批296名研究生的调查显示,老师和课程的评价满意度超过90%。”龚晋慷说。
上科大的高科技标签
年轻的上科大,充满了高科技的元素。
那会是怎样的碟子啊?听说学校餐厅里的碟子可以自动显示价格,我们充满好奇,一定要体验一把。我们将不同颜色的菜碟分次放入结账区,显示区的价格也跟着变化;待要拿走一个时,就会有自动语音提示还“未付款”。一位餐厅服务员告诉我们,这些看似普通的碟子,“神奇”之处在于里面植入了芯片。
在上科大,大厅里可以随手翻阅的电子阅览机、餐厅里自动报价的菜碟子都为这所大学贴上了鲜明的科技标签。而更“炫”的标签是依托中科院之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设备。这也是上科大吸引名师的原因之一。
大学肩负的使命责任,应是成为技术引领的主力军。而对工科院校来说,实验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创办的上科大没有了陈旧设备更新换代的困惑,从一起步就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
上海市政府、中科院上海分院是学校的强力支撑。学校和上海分院更是密切相关:上海分院院长任学校校长,岳阳路校区教学楼就在上海分院内;在位于张江高科技园的主校区,上海高等研究院内也有上科大的免疫化学研究所。学生和专家在同一个食堂用餐司空见惯。
免疫化学研究所抗体实验室的吴庭鹤博士曾在美国名校工作多年,现跟随诺奖得主Roger Kornberg做科研。提起实验设备,他非常自信:“毫不谦虚地说,这里的实验设备绝对是领域内的世界一流,超过了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很多科技含量极高的实验在这里都有条件做。”他所在研究所的所长是全美免疫领域排名前10位的一家研究所的创始人,抵不住这些顶级设备的“诱惑”,将主要科研精力放在了这里。
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
年轻的上科大,将每个学生放在心上。
“停下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可曾试过为自己奔跑?你会跑得更尽兴、活得更快乐哦亲!”在教学楼二楼楼梯口的信息公告栏上,不知是谁信手涂鸦的卡通励志小语传递出温暖的讯息。
“学生可以尽情表达想法,学校愿意听到每个学生的声音。”这是硕士新生姜明超的感受。
“这是我们的明星学生李登辉。”在校园里,副校长龚晋慷可以随口叫出学生的名字。在这所小规模大学里,师生的融合与亲密超过想象——今年元旦前夕,学生可以去向老师“化缘”晚会抽奖物品,副校长“捐”了领带,有老师“捐”了水杯,信息学院“捐”了HTC手机。
入学前,学校向每名学生发了调查问卷,根据调查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安排宿舍。为促进学科交融相长,每间宿舍里的4个人尽可能来自不同学院。“当遇到难题时,有时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怎么也想不通,但和舍友一交流,往往就有了灵感。”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满开扬说。
为加强生校沟通,学校每两周不定期举办晚餐会。学生可以一边吃学校免费提供的“盒饭”,一边开会。比如学生提出来想要一间带镜子的瑜伽房,没过几天,这个愿望就实现了;有学生反映冬天洗手池水太凉,一周后,学生意外发现水龙头里流出了热水。给每名学生发一盆绿萝、冬天为每名学生发一副御寒的手套,为去徐汇游泳馆游泳的学生埋单,为宿舍装空调……学校的这些做法让学生忍不住“怒赞”。
后记:
采访中,为了更好地看清这所大学的全貌,记者顺着楼顶铁梯爬上了交叉前沿基地行政楼的楼顶。在这里,校园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四条自然河将校园围在了中间;向北望去,罩着脚手架的新生宿舍楼已经快要建成。不久之后,在这片土地上,Y型的研究所大楼、超过2000个座位的图书馆、连接学院和宿舍的互动长廊将拔地而起,还有体育馆、教师公寓……
一切都充满了希望,生机勃勃。这所年轻的学校,正在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