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许 卉
开栏语
一线,生产教研的岗位,新闻报道的源泉。走一线,教育记者的天职,考试报道的生命,连接读者的桥梁。从本期起,本报开设“走一线”专栏,本报记者继续走进大学、中学,走进课堂、宿舍、实验室,走进师生员工的心田,描绘记者眼中真实的学校,为考生了解学校、选报学校服务。
阳春3月,记者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听到学子中流传着一句话:“只要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北外校友的身影。”这所有着“中国外交官的摇篮”美誉的高校,历经7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外语语种最多最全的大学,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高水平涉外人才。
“北外不是单纯的外语高校。”在北外教务处处长金利民眼里,学校外语专业已从单纯的外语教学向大学教学转变。学校坚持小班教学,注重学科交叉和专业复合以及中国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流,形成了层次齐全的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精英人才培养格局。
Hi,英语学院!
“英语专业就是学英语”,这是卢丽霞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之前的想法。
“北外的英语专业教育就是‘Hi’。”在卢丽霞成为英语学院大一新生的第一天,院长孙有中这样告诉她和同学们。
当时卢丽霞并不懂这个“Hi”是什么。但不久她就发现,英语专业原来不只是学“听、说、读、写”的技能,还要学习西方国家的历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除了坐在教室里获得知识,学院还为她和同学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英语文化节、英语辩论赛、国际学术会议、“模拟联合国”……得益于这个“Hi”,卢丽霞在找工作时总能听到这样的称赞:“你的知识面很广”、“你的综合素质不错”、“你很有自己的想法”。
“Hi”到底是什么?
孙有中给出了解释:“‘Hi’是六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由一个‘H’和五个‘I’组成,分别代表人文教育、跨学科课程设置、融合式英语习得、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英语学院就是要培养‘知周中外,道济天下’的复合型人才。”
“Hi ”不仅应用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在该学院的另外两个专业——翻译专业和新闻学专业中,“Hi”也无处不在。孙有中介绍,翻译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必须修读英语系的核心技能课程和基础国情课程,从大二开始接受口笔译的基础训练。进入三四年级后,他们除了每周8小时的专题笔译及各种形式口译的高强度训练外,还需要修读全英文讲授的英语文学、社会和文化研究、国际政治与经济、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等领域的课程以扩宽知识面。而新闻学专业要求学生不仅有出色的专业素质,还要在政治思想、心理、人文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全面发展,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老师总会反复告诉我们要在学术上保持好奇心。”翻译专业的学生杨颖芝说。在杨颖芝眼里,英语学院的每位老师都是“大师级”的,他们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探索”、“独立思考”的理念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思考问题。
“高大上”的欧语学院
中午11时许,我们走进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走廊左侧的展柜格外显眼,摆放着欧洲各国政要赠送的洋酒。而走廊上空悬挂的几十面不同国家的国旗,让人体会到这个学院的独特魅力。
院长赵刚介绍,欧语学院是全国欧洲非通用语种数量最多、特色鲜明的教学和研究单位。学院有22个小语种专业,涉及西北欧、中欧和东南欧三大区域,有17个小语种专业在本科层次招生。学院有10多个小语种专业是全国高校中独有的。学院小语种专业学生小班授课,出国交换学习机会很多,有些专业全班一起到对象国学习交流。
在众多学生眼里,欧语学院是“高大上”的。意大利语专业大四学生姚雪皎说,学院外事活动很多,学生经常参加对象国驻京使馆举办的活动,能见到外国元首及政要,增加了学生的见识及阅历。一些学院社团组织档次很高,如欧洲合唱歌舞团成员,会唱跳七八种对象国的歌曲或舞蹈,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希腊语专业大三学生俞杭燕,曾到希腊交换学习一年。留学生活使她掌握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口语交流等能力。一年来,她亲身体验了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了解了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激发了更大的专业学习热情。
欧语学院大部分学生都取得双学位,众多学生都掌握两三种不同国家的语言,有的掌握得更多。宋晨晨,这位被学弟学妹称为“八国联军”的师哥,在本科期间,掌握了8个国家的语言,成为学院的神话。
北外外语专业实行“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学生可辅修“经济、管理、外交、法律”双学位专业;非外语专业实行“专业+外语”的培养模式,学生可申请英语加专业的双学位。
“忙碌”的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学院很忙,”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三生彭宇茵打趣道,“套用一句广告语来说就是‘根本停不下来’。”
记者见到彭宇茵时是课间休息时间,她正戴着耳机练习听力,为高级口语证书考试做准备。学商学也需要将英语学这么好吗?院长牛华勇说:“别忘了我们是‘国际’商学院呢,培养复语型、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牛华勇介绍,国际商学院是北外本科招生规模最大、最富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学院之一。专业课教学除高等数学等少数课程用中文授课,其他专业课均采用英文教材,用英文授课或中、英文双语授课。双语授课课程占专业必修课程的80%左右。英语课程和经济管理课程根据宽口径、重基础、重实践的原则开设,各个专业前两年的课程都是一致的,在大三、大四两年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无论是与北外的语言类院系相比,还是与其他院校的相似专业相比,北外商学院的学生课业负担更重。在这里,学生既要具备系统、扎实的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功底,又要具有与英语专业毕业生同等的英语水平。别看国际商学院名义上是“非外语类”院系,对学生在外语上的要求可一点不低: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统一规定的英语课程学习,很多学生毕业时能达到英语专业八级水平。学生课时达到1500小时,比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多出一倍。学生最忙的时候要在5天内上39节课,几乎每天要上8节课。
外语水平是北外国际商学院学生与其他同类院校学生相比的优势。该院系学生毕业后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五大国有银行等知名企业,大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中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
虽然课业很繁重,可活跃的学生还是会抽出课余时间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一边开拓视野,一边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忙并快乐着,是北外国商学院最真实的写照。”彭宇茵说,“如果再让我选一次专业和学校,我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
小语种专业提前单招取消
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主任许晔介绍,今年,学校小语种专业在京提前单独招生将取消,改在本科提前批次招生。拟报考小语种专业的考生,与其他考生一样,需要参加志愿填报及高考,统一录取。
今年,本科提前批次有16个专业招生,包括法语、德语、日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波兰语、保加利亚语、芬兰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朝鲜语、僧伽罗语、马来语、土耳其语。本科一批有1个大类、10个专业招生,包括工商管理类、英语、翻译、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外交学、法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具体招生计划以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为准。
与往年不同的是,北外工商管理类专业2014年首次按大类招生,到大二下学期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情况分别进入会计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4个专业学习。
北外所有专业录取时都参考外语口试成绩。因此,想报考北外的考生都要报名参加高考外语口试,并且成绩达到学校的要求。学校招生专业除德语、法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可招收英语语种和中学所学相对应语种考生外,其他专业只招英语语种考生。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学校不录取有口吃、嘶哑或口腔有生理缺陷及耳鼻喉科疾病之一而妨碍发音的、有听力障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