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谢海山喜欢把自己比作一颗星星。他说,在首都,志愿服务的故事已经嵌在了他的生活中。一颗星星可以照亮一片天空,几万颗星星就可以照亮整个银河。
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博士,谢海山的生活从没离开志愿服务,更把志愿服务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睡在自习室 爱心和执着温暖老人心
谢海山把自己的很多时间用来帮助别人,一坚持就是20年。
2004年,谢海山到北京上大学,加入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坚持几年去松堂临终关怀医院看爷爷奶奶。
为了带动更多人关心关爱老人,2007年谢海山成立了星光志愿者协会,帮助贫困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关注孤儿、孤寡老人。
2007年9月,星光志愿者协会接到一位女士从上海打来的电话,希望谢海山能通过志愿组织帮她照顾受伤的哥哥孙教授和老母亲。了解情况后,谢海山没有半点犹豫,当天下午就去了老人家里。孙教授因一次脑部受伤处于需要被照顾的状态,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又是住在五楼,没有电梯。谢海山坚持每周至少去两次,帮他们采买生活用品、收拾屋子、搀扶下楼遛弯儿,节假日还召集星光志愿者陪他们一起包饺子过节。
谢海山的手机一直开着,即使夜里睡觉,他也担心孙教授家里有事。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多晚,只要孙教授家里需要,谢海山都会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人民大学赶到回龙观。安顿好两位老人睡下,他回到学校时已是夜里11点多。谢海山不好意思叫醒宿管老师、打扰同学,就到教室里看看书,最后趴在桌子上睡了。他记不清楚这样的事有多少回。他觉得,只要两位老人没事,他睡在哪里都一样。
凭着这样的爱心和执着,谢海山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星光志愿者协会。
举手之劳 帮助别人会上瘾
2007至2014年,从最初的50个人到现在近万人,以务实著称的星光志愿者协会在志愿者中家喻户晓。谢海山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星星,大家聚在一起是一团火,可以温暖很多人;即使有人离开了团队,他也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在需要他的地方发光发热。
2010年底,星光志愿者协会与大兴区的“北京SOS儿童村”进行了项目对接。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孤儿,谢海山承担了“陪伴成长”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
除了进行项目的统筹管理之外,谢海山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对接到五号家庭。在2010年志愿者协会与儿童村一起举办的新春联欢会上,他带着孩子一起跳街舞。自那以后,五号家庭的孩子成了他的“徒弟”,每周他都去给他们辅导功课,教他们跳街舞。跟他们在一起,谢海山时而像老师,辅导语文拼音;时而像哥哥,谈他们最喜欢的事情;时而像教练,教他们跳舞。每次离开,彼此都依依不舍。
在确保每周都有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后,为了让服务更专业,谢海山开始研究儿童心理问题。一开始,他请来儿童心理专家张凯旋给志愿者上课。后来,学法律专业的谢海山干脆自己辅修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考了心理咨询师。
谢海山说,做志愿服务很上瘾,无论是心理学硕士还是法律专业博士,他的成长都受益于志愿服务。目前,谢海山正在注册一家社工事务所。他说,志愿服务会成为自己的一份事业,把更多正能量传播出去。在谢海山看来,志愿服务很简单,就是举手之劳,只要看到了,就去帮一把,从来不犹豫。
作为一名志愿者,谢海山最快乐的事,就是陪伴需要帮助的孩子和老人;最幸福的事,就是把自己的小爱汇聚到首都大爱中去,用首都青年的责任以及无言而深沉的爱,呈现北京的“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