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精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强调,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刘奇葆部长要求让孩子们熟读并记住核心价值观24个字,日积月累地融化在孩子小小心灵里,体现在习惯养成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孩子心中,符合我国国情,利于文化精神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优秀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如果忽视对年轻一代的渗透教育,就等于割断了精神传承的命脉,发展弘扬更是无从谈起。近年多有“老人该不该扶”、“捡钱要不要还”的热议,反映出民众对社会道德失衡的担忧和对正确价值观的渴望。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本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美德,每个人无不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曾几何时,这首广为传唱的儿歌和雷锋叔叔雨夜送老大娘回家的故事,在多少人心中刻上了善良和美德的烙印。如今,无数最美人物的报道和“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榜样。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才能真正使核心价值观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孩子心中,重在贯彻落实。目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方式,可以将课堂教材作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针对孩子天真活泼、喜欢新奇的天性,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故事、感人事例、形象漫画、字谜等引入教材,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孩子注意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生动有趣的校本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游戏、知识竞赛、文化墙等文化形式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中,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近两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评选和全国中学“时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初步将核心价值观和德育目标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的有效实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孩子心中,需要营造社会氛围。对孩子价值观的培育是个长期过程,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离不开社会营造积极和谐的环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除了写入教材、讲于课堂外,还要融入他们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从孩子启蒙时期开始,家长和幼儿园就要教给孩子传统道德故事,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意义。全媒体时代对年轻一代影响深远,也是他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渠道。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图书、动画、广告等各种形式传播,在各类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深刻理解,成为精神寄托,帮助他们自觉践行,彰显核心价值。全社会要营造积极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环境,让孩子耳濡目染就能鲜活地印在脑子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
(孟 红、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