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 周玲:“清尘”有大爱

发布时间:2014-01-22 期号:

北京考试报通讯员 仇一涵 童 谣

  提起尘肺病,周玲这位第五届感动北京师范大学人物获奖者,总有无数话题倾诉。作为“大爱清尘”发起人之一,“尘肺病”三个字每日萦绕在周玲脑海中。她力求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尘肺病,了解还未广为人知的尘肺病农民工群体。

  “无人打破沉默,便无人正视问题。”周玲相信,普及尘肺常识,既能让农民工主动远离高危岗位,又能预防未来工矿业发展带来大量尘肺病患,是另一种救援。

 

“大爱清尘”,能帮一点是一点

  周玲长期从事公益事业,而关注尘肺病,始于2009年的河南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记者经调查发现,中国有大量尘肺病人亟需救治。此时,因公出差的周玲注意到在深圳维权的湖南张家界籍尘肺病农民工,他们正处于维权艰难期,束手无策。“我去过他们的临时居所,第二年又去他们老家,很想帮他们做点什么。但后来发现,只靠我一个人,什么都帮不了。”

  正当周玲苦苦求索之际,搜狐公益伸出了援手。他们联系到了同样为尘肺病人奔波的“开胸验肺”事件记者王克勤。2011年6月15日,由周玲所在的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与王克勤团队联合发起的“大爱清尘——寻找救助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在京正式启动。

  难以想象,这个筹款超千万的项目,其北京办事处竟安置在一套两居室的出租民宅里。平时,办公区就是客厅,带阳台的卧室白天当会客室,晚上是宿舍。除去6800元房租和仅有3名员工每人3000元月薪,这个有2500名志愿者的庞大团队,每月运作经费不到20000元。

  “我们运行成本有限,经费控制严格,完全透明。”周玲介绍,作为公益组织,“大爱清尘”有着非常完善的管理体系,每笔收入都有据可查,并及时公开捐赠明细,公布项目实施情况。

  “能帮一点是一点,能救一个是一个。”这是“大爱清尘”成立之初定下的基调。

 

“大爱清尘”,既救人也救心

  2013年大年初一,湖南省耒阳市导子乡尘肺病农民工徐作斌去世。“去年做调研时,他一个人跪在床上,说在等死,这幅画面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周玲低声说。

  由于赔偿无门、求医无望,几乎所有尘肺病农民工都处在“等死”状态。大部分重病患者几乎有着共同的动作——跪着,因为躺着没法呼吸。

  在湖南调研期间,周玲几乎每天都在面对死亡。在她跟踪调查的三个地区中,有很多尘肺病人三四十岁就去世了。由于这些青壮年劳动力的消失,留下了年迈的父母、孱弱的妻儿和贫穷的家庭。

  “当你接触这个人群时,看到他们的那种绝望,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在践行责任的路上,周玲每步都迈得艰难。

  一方面,“大爱清尘”的救援,揭开了当地不愿面对的发展伤疤,一开始并未获得支持。另一方面,尘肺病本属于完全企业责任,企业出于利益必然极少愿意挺身相助,更有甚者出手阻挠。

  “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能让任何人跪着死去。”在项目最困难的时刻,周玲与团队决定坚持项目的方向。

  面对重重困难,周玲与“清尘”团队转战微博。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6月28日,“微博女王”姚晨以“转发就是援助,传播便是普及”转发“大爱清尘”的微博。从28日23点5分开始,共有大概二三十万捐款进入。

  在新媒体带动下,2011年底,传统纸媒开始破冰报道。如今,草创岁月里的坚持,终于换来了“清尘”发展的希望。

  周玲坚信,“救人不如救心”,“大爱清尘”在提供预防和救治的同时,帮助患者学习电脑技术,开网店创业,开微博,建立微博互助社区,建立自救小组……让患者在互助和自助中,逐渐恢复社会能力,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法制意识也逐渐觉醒。

 

“大爱清尘”,公益仍在路上

  作为“大爱清尘”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周玲的公益梦缘起于研究生期间一门课上的一张照片:一群农村孩子背着书包上学,下方是一行刺眼的标题——未来的农民工。这张照片深深触动了周玲。

  冲动也好,偶然也好,周玲开始关注公益和弱势群体。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她步入公益事业至今。7年公益路,让周玲更加理性地看待公益事业。

  “做一名坚定的参与者与推动者。”被问及是否会继续从事公益事业时,周玲将自己的事业比作桥梁,一端连接政府、企业,另一端连接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迄今为止,“大爱清尘”在全国发展志愿者近3000名,筹集善款1145.8万元,救助914名尘肺病农民,帮助472名尘肺病家庭子女上学,发放制氧机287台、爱心包裹1000余个,并参与推动职业病防治条例修订。这让身为管理者之一的周玲既欣慰又深感压力。她坚信:“救人,救命,永远正确。”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