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体育入考 谨防增负

发布时间:2014-01-06 期号:

  教育部不久前表示,体育将纳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同时鼓励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体测。为此,从1月1日起,北京市海淀区安排为全区11万小学生每天留体育家庭作业,并将学生的锻炼成果随时上传到网上,让学生可实时查询自己处于哪个“段位”。

  近年来,中小学生普遍面临体能下降、视力下降、营养过剩等问题。一份学生体质的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视力不良检出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的主要问题。不得不承认,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

  应该说,中小学生体能水平下降的原因,躲不过应试教育的影响。笔者经常听到和看到,学校体育课被其他课程挤占;“怕孩子受伤、怕承担责任”成为学校体育设施封存的理由;家长抱怨孩子每天都沉浸在题海书山中。缺乏体育锻炼,学生体质下降在所难免。

  通过改革考试评价体系,让体能测试纳入高考范畴,增加约束力,在现实情况下不失为引导学校重视体育教育的良方。但要彻底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局面,促进全社会对体育锻炼的重视,还需要建立科学、公正、严谨的教育评价体系,更需要学校和家长从应试思维中摆脱出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学校开展体能测试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让学生陷入为应付考试而参加体育锻炼的窘境。体测和体育家庭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能训练中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努力拼搏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能,也能促进他们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

  中小学生正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有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在组织中小学生体能训练时的内容、方法、负荷量、运动恢复都要有特别的要求。重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科学选择训练手段,合理安排训练内容,是体育课和体育家庭作业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另外,提高青少年体质不能完全靠纳入考试范畴,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加倍重视也不能忽略。对体育课程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支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和宽松的环境,才能真正实现青少年体质整体水平的提高。

(徐 凡)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