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部署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强调财政教育支出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把满足基本需要放在首位。
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办学条件,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的头等大事。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是千万父母心之所系,关乎孩子教育质量,也关乎社会公平。目前仍有不少贫困地区的孩子在非常简陋的环境中学习——斑驳的教室、残缺的桌椅、破旧的宿舍、简陋的操场,有的孩子甚至要走过很远的山路才能到学校。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基本条件,让那里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和其他家庭的孩子成长于同一“起点”,这有助于造福家庭,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办学条件,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地区差异,贫困地区仍是发展的“短板”。自然条件不足,使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大。要想让贫困地区尽早摆脱贫穷,尽快发展起来,靠的是人才,发展教育才是脱贫缩差距的根本之举。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基本条件,培养出更多了解和致力于当地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储备足够的后备力量,有利于国家长远健康发展。
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办学条件,要坚持“阳光操作”、精打细算,切实把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力争经过3至5年,使学校教室符合抗震、消防等安全要求,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宿舍、厕所、食堂、饮水、洗浴等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等基本满足教育要求。这些本是基本要求的办学条件,如今要想落实,还要靠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和机构监督落到实处,严防资金浪费或被挪用、截留。
只有相关部门和机构形成合力,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才能真正造福贫困地区千万学子和家庭,促进教育公平,让贫困地区早日脱贫。
(孟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