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晗
“订票哥”于淼的大名在清华校园里广为人知。从东部沿海到西部沙漠,从人头攒动的车站到荒无人烟的大漠,这位化学工程系的大二男生主动将自己的课堂延伸到广阔天地中,用每一个脚印诠释出“学习”的意义。
校外课堂第一站:火车站
眼前的于淼,目光沉着而平静,有典型的工科男生缜密的理性思维,很容易让人把他与书本和实验室联系在一起。谁能想到,他的实践学习之旅竟始于拥挤的火车站?
于淼入学的第一个寒假出现了订票高峰。看着电视里滚动播出的买票大军的新闻,已在威海老家的于淼意识到或许可以提供些帮助。于是,他上网搜集订票信息,结合威海情况制作了“订票攻略”,包括预售日期的计算、订票方式等,整整三大张表格。带着50份订票攻略,他来到威海火车站,马上被乘客一扫而光。
他发现在火车站买票的大多数人不知道可以电话订票,于是义务帮人电话订票的想法浮现在他的脑海。经过与车站票务部门沟通,他承担起了帮乘客订票的志愿工作。一个小小的咨询台就是他的办公场所。10天里,他为农民工、伤残退伍军人及形形色色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订票。一次,一位西班牙旅客找到他。由于旅客不太会英语,于淼用手势、找懂英语的西班牙人帮忙,最终帮他解决了问题。于淼因此上了CCTV,成为校园里小有名气的人物。
于淼说,这次订票经历锻炼了他与人交往的能力,更让他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意义。
校外课堂第二站:治沙一线
走出威海火车站这间小“教室”,于淼又将目光锁定在西北大漠这座更宏伟的“学堂”。
“你想象的沙漠什么样?治沙用哪些方法?”于淼一连几个问题把记者问傻了。事实上,直到走进甘肃大漠之前,于淼对于这些问题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今年暑假,于淼组织13名同学来到了甘肃民勤。他在后来撰写的报告中这样描述这个地方:“民勤位于甘肃中部,东、北、西三个方向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民勤是大西北治沙的桥头堡。民勤不保,则中国第三大、第四大沙漠将合拢为中国最大的沙漠。”
在民勤县城短暂停留后,队员们来到了民勤抗沙的最前线——国营三角城林场。在这里,于淼看到治沙并非想象中的只是种树那么简单。“这里年降水量是几百毫米,蒸发量是两千毫米,一杯水倒下去会一丝不剩地蒸发回天上。”于淼开玩笑说,因为自己名字里有“淼”,所以一来这里就下了两场雨,然而一年中下雨的机会也许不会再有了。
不能光靠种树治沙,那还有什么办法?于淼在这里学到用麦秆方格沙障治沙的方法:秋季利用麦秆压沙,形成一米半见方的格子;春季在格子中栽种抗旱植物。这样通过一个个网格将沙丘切割成小块,可以有效防止沙丘进一步移动。
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于淼和队员们亲自实践了一把。一上午压好了16个格子,每个人累得筋疲力尽,刚有点成就感,就听说规定的治沙指标为每年压沙总面积2万亩,可见他们的治沙本领还差得太远。
民勤之行后,他写了一篇通讯《生态移民,民勤的阵痛与希望》,引起了新华社记者的关注,由此引来更多人对民勤治沙形势的关注。
下一站:每个有中国梦的地方
“如果只是在教室和实验室里,我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些知识,可走出去后我明白了。我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目标在哪里。”于淼说。正是带着这种想法,于淼走向一所又一所户外大课堂,又把从那里学习的收获带回清华的教室。
在离开前,一位民勤基层干部曾经送给支队成员一瓶水,并提到民勤百姓饮用水的碱度是6.5,而水的碱度超过2.5就对人体有危害了。因此,当地人很容易患胆结石。“我知道你们是学工科的,我相信你们。”
清华化学工程系有专门的膜分离工程实验室,就是用于高矿化度水的脱盐工作。原本只是简单的过滤水的膜工程,但在他们从民勤人手中接过那瓶水后,于淼觉得膜分离工程有了更生动的意义,那就是“让百姓手上干裂的口子愈合,让百姓的漱口水不再苦涩,让绿色点缀民勤的大地”。虽然刚刚大二,尚不能为研究做出贡献,但是带着这样的目标,于淼主动申请加入实验室工作,作为自己的学习方向之一。
一次又一次实践性学习,让他感觉自己的学业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他说,仅仅在化学工程领域,就有无数问题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存在一个又一个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中国梦,而每一个正在实现中国梦的地方,都可能是他实践性学习的下一个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