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考生考事 一堂体会朴素之美的语文课

发布时间:2011-09-26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郝 娜

  9月21日13时40分,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高三(2)班教室内,全班44位学生端正地坐在座位上,挺胸抬头,目视前方。“上课!”伴随着悦耳的铃声,语文教师张新村走上讲台向学生问候:“同学们好!”话音刚落,台下的学生齐刷刷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响亮地回答:“老师好!”在师生间互致问候声中,一堂高三语文课开始了。

  “请同学们翻开《阅读与写作》的第22页……”张新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世间最美的坟墓”7个大字,这是本堂课要讲的课文。写完后,张老师还在“最美”两个字下特别加注了三角符号,提示着那是这节课的讲授重点。

  讲解课文前,张老师先简单介绍了文中墓地的主人——列夫·托尔斯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他是一个出身贵族却心系贫民的文学巨匠。”张新村边介绍边提问:“同学们知道托尔斯泰写了哪些文学作品吗?”前排的一名学生脱口而出:“《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随后,又有学生接二连三地补充答案。课堂上,积极互动的气氛一下子被带动起来。

  13时50分,张老师要求再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时,其他同学要边听边划出课文中描写坟墓和作者评价坟墓的语句。就这样,带着张老师给出的两个问题,学生开始一起阅读托尔斯泰灵魂的栖息地——“世间最美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高三生段誉饱含感情的朗读,仿佛真的把大家带到了托尔斯泰的墓旁。

  13时55分,张晗阳回答了第一问题:“‘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是描写坟墓的语句。”“还有吗?再往下找找。”张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回答得更准确,更全面。

  张老师问:“为什么这样的坟墓却比任何宏伟的墓穴更震撼人心呢?”“朴素之美”是他在黑板上写下的答案。张老师向学生讲解,最朴素的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也是世间最美的。就像最能撼动人心、给人力量的文字,往往是不加雕琢、自然朴实的,而不是华丽的。学生从蕴含着朴素之美的坟墓联想到托尔斯泰追求质朴的人格,文章中的感情也就此得到了升华。

  14时25分,当高三(2)班的学生还沉浸在朴素之美的意境中时,他们的这堂语文课在铃声中结束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