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姜殿军) 全国高考已经结束,各地正在进行评卷,7月初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全面展开。教育部日前再次提醒考生和家长,勿信中介或个人的招生承诺。
据介绍,近年高校招生录取期间,一些招生中介诈骗活动猖獗,从去年查获的十余起招生诈骗案件看,上当受骗的考生和家长达上千名,无一例得逞、无一人办成入学。
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长,辨别招生诈骗要注意把握五个关键点。一是高校招生不会委托任何中介和个人。二是高校招生不会向考生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三是所有保送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自主选拔录取考生等各种特殊类型的考生资格事先要经公示,录取后均会在各省招办和高校招生信息网上公示。四是不存在公布计划以外的所谓“内部指标”。五是没有经省招办和招生院校办理录取手续的属于虚假录取。考生和家长对录取结果有疑问的,要及时通过省招办公布的咨询渠道确认核实。考生和家长要擦亮眼睛,密切关注所在省招办录取动态,不给任何中介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相关链接
部分招生诈骗案例回放
案例一:吉林龙凤公司特大招生诈骗案
2006年,长春无业青年孙靖国,伙同吉林省龙凤阳光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经理张泽柱、副经理刘焕杰等人,在社会上大肆宣称,能通过在教育部、省招生办的熟人,以点招、扩招等方式,将高考低分或认为录取学校不理想的学生办入全国40余所高校。学校不同需缴纳不等费用,如大连某学院需16万元—18万元,东北某大学需18万元—20万元,北京某大学需14万元,长春某大学需7万元,长春某学院需6万元等。
他们还自己印制了加盖公章的协议。根据协议,龙凤公司为学生办理全国统招入学(录取)一事,并收取服务费用,如果未办成功,无条件全额退款给学生。
龙凤公司还通过中间人寻找“生源”,他们谎称自身“有能量”,而对家长隐瞒“通过中介公司办事”的真相。他们在公司报价基础上再分别加价5000元—5万元不等,从中牟利。多数家长通过“中间人”落入陷阱。此案有700多名学生受骗上当,涉及金额达到4000万元。所有被骗学生,至案发时,无一人办成入学。
案例二:假冒南昌大学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招生诈骗案
2006年,江西公安机关查获有人假冒南昌大学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名义进行招生诈骗案。2006年5月开始,南昌大学数控机电技术学校负责人万某、王某、余某等4人在南昌大学租房,假冒南昌大学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名义制作印章,利用南昌大学图片资料印制招生简章和录取通知书,在全国十余省市进行招生诈骗活动,涉及报名学生2700余人,发放假录取通知书1600余份。案发时,已涉及受骗学生130余人,涉案金额51万余元。
案例三:沈阳一伪造大学通知书团伙被起诉
湖南省68名高中毕业生落榜后,看到沈阳一团伙发布的“分数再低也能上大学”的广告,遂千里迢迢赶到沈阳。不料,被告知“通知书是假的”。日前,该团伙的主犯之一祝洪雪,因涉嫌诈骗罪被提起公诉。
根据检察机关的指控,2005年3月至9月,祝洪雪伙同周某等人,制作虚假录取通知书,骗取68名被害人入学款350余万元,其中祝洪雪获赃款49万元。
2005年高考结束后,来自湖南各地68名应届毕业生落榜了,而一则广告让他们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湖南一家公司与沈阳某大学联合办学,招收定向委培生……”该公司一名周姓经理还很肯定地对咨询学生说:“只要你想上大学,分数低我们也能帮你!”
在每人平均交纳了4.2万元“学费”后,这些湖南学生拿到了“沈阳某大学录取通知书”。当年9月,这些学生陆续赶到沈阳,却被校方告知:通知书是假的!
沈阳某所大学发现这些湖南学生拿的是假录取通知书后,立即报警。警方发现,周姓经理是该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与学校签订了一份“人才培训协议书”,他用此协议书做诱惑宣传,在湖南等地招揽2005年高考未达到分数线的学生,制作假的录取通知书,获得非法收入。在该案中,仅有初中文化的祝洪雪在骗局中充当了“湖南某公司驻沈办事处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