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郝 娜
开栏语 北京高招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区县高招办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从本期起,本报记者将一一走进各区县高招办,述说他们为考生服务的故事。
12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西直门内大街的西城区教育考试中心。该区高招办就在这座红白相间的四层小楼的顶层。在走廊的橱窗里张贴着“户籍在京就读外省应届考生报考普通高等学校须知”、“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流程”等信息,考生可一目了然。像这样,西城高招办工作的每个环节都透着“以考生为本,为考生服务”的理念,细针密缕为考生。
敲开西城区高招办主任曹玉华的办公室房门,他正坐在电脑前认真地核对着“北京市高考报名管理系统”里的考生报名信息。眼下正值明年高考报名现场确认阶段。曹玉华说:“考生的报名信息要核对很多遍,以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保证考生顺利参加考试。”西城区上周末已经进行了报名现场确认,但还是有粗心的考生错过了时间。为了不让考生错过机会,招办老师挨个打电话通知还没确认的考生办理手续。曹玉华指着旁边的摄像机说:“上午还有5名考生来办理确认手续。”
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考生,避免他们多次奔波,西城高招办的老师们把各项工作想到前头,将能合并的工作合并,能简化的程序简化,以提高办事效率。比如,以往高水平运动员统测报名时,考生要先在学校报名,然后由区县出具登记表、测试表和准考证,之后,考生还要拿着这些表到报名学校盖章,最后再到区县审核。考生在学校和区县之间要往返好几趟。为了节省考生的时间和精力,今年西城高招办提前跟学校说明条件和要求,并在“报考高水平运动员考生名册”背面增添了附表,里面包含报考高水平运动员考生要具备的条件和报考社会体育、体育教育专业的项目及代码等内容。这样,考生在学校报名时,可以由学校现场审核,不必再跑一趟区县。这样一来,简化了程序,方便了考生,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西城高招办为考生细心服务的理念更体现在指导考生填报志愿方面。招办工作人员通过到校咨询、网络视频咨询、电话咨询和系统咨询4种形式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服务。今年5月初,西城高招办在网络上提供视频咨询服务,使考生和家长可以在线实时地咨询志愿填报问题,增强了互动性。咨询还配有文字记录,考生可以反复查看。此外,在志愿填报前,他们还在区考试中心网站上为考生提供“高考估分选校系统”。说着,曹玉华演示了这一系统的使用方法。进入系统后,只要输入一个“一模”考试分数,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该区去年这一分数的录取情况。此外,填报志愿前,他们还将辖区内考生的“一模”成绩汇总在一起,并让考生预报志愿。招办的老师们根据“一模”成绩和预报的志愿统计出预报结果,例如A大学有多少名考生报考,报考A大学的考生中“一模”最低分数是多少等。根据这些统计数据,考生可以有效地避免志愿扎堆儿。
西城区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考生居住地比较分散,而且人户分离的情况比较多,管理起来费时费力。给考生划分考点时,招办工作人员就以西四大街为分界线将辖区内的考点分成两片,即大街以南的为南片,大街以北的为北片。考生所在学校属于哪一片,他们就把考生安排在哪一片考试。“这样的安排能更好地让考生就近考试。由于考生对自己学校所在片区比较熟悉,所以相对容易找到考点校。”曹玉华解释说。
全市统考应试语种为小语种的考生全部在西城区进行现场确认和考试,而且小语种考生数量少,比较分散,这要求该区在组考工作中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每个语种的听力测试不同,西城高招办要把报考同一语种的考生专门集中在一个考场,并安排监考老师。今年高考时,尽管只有2名考生选考德语,但招办也把他们单独安排在一个考场。“让每一位考生都能顺利考试”是西城高招办追求的工作目标。
西城高招办共有4部电话,每到高考报名和填报志愿时,每位招办老师每天最少要接300个咨询电话。有些家长不了解政策,咨询时比较急躁。这时,招办老师会耐心地给他们解释政策。“换位思考、理解家长”是他们在心里谨记的话。曹玉华说,“以考生为本,为考生服务”是西城区高招办工作人员想问题的出发点、干工作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