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北京印刷学院以“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为办学使命,开启中国出版印刷高等教育的先河。学校隶属北京市,由市人民政府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在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三个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工、文、艺、管协调发展,国内唯一专门为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培养人才的全日制高水平特色型高等院校。
学校明年计划招收多少研究生?有哪些优势学科?学生就业形势如何?就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学校研招办相关负责人梁飞。
记者:明年学校计划招多少硕士生?其中全日制硕士生、非全日制硕士生各多少人?有哪些专业招生?
梁飞:2021年学校预计招生550人,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18人左右,全部是全日制硕士生,具体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2021年招生计划为准。招生的学科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轻工技术与工程、工商管理等12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以及出版、艺术、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会计等5个专业学位,共计17个招生专业,覆盖工学、文学、艺术学、管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
记者:明年招生计划与今年相比有何变化?
梁飞:总体招生规模基本保持稳定,个别学科可能会有微调。
记者: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是否有调整?
梁飞:2021年初试专业课的科目与2020年相比没有变化,考试大纲已于7月在学校研究生招生官网(http://gs.bigc.edu.cn/yjszs/2021nzs/index.htm)公布。考生可查看下载。
记者:2020年学校的研考录取情况怎样?考录比是多少?有哪些报考人数多的热门专业?
梁飞:2020年学校实际录取研究生550人(学硕180人,专硕370人),其中包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18人。从性别来看,录取男生146人,占总数26.5%;录取女生404人,占总数73.5%。
从学校整体情况来看,考试和录取的比例大概在3.3[∶]1左右。不同学科的考录比差异较大,新闻与传播、出版、设计艺术、会计等热门的专业学位,报考人数和上线人数逐年增加,持续受到考生关注,社会需求量较大。这些学科考录比相对其他学科较高。
记者:学校有哪些优势学科和专业?
梁飞: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特色发展战略,面向国家出版传媒产业升级和转型需求,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形成了三个特色优势学科群:以出版学为核心的出版传媒学科群、以设计学为核心的设计艺术学科群、以轻工技术与工程为核心的印刷包装学科群。2018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8—2020)。2019年,新闻传播学、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在历次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均位列北京市属高校前列。
记者: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梁飞:我们坚持研究生分类培养,对学术研究生重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强化问题导向的学术训练;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突出职业导向和特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行案例教学,推动部分专业学位与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行导师团队培养制度。与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中科院和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的教授,与印刷包装、出版传播知名行业专家,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知名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依托落户于学校的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中国版权协会版权研究中心、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北京文化安全研究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动漫创作及人才培训中心等国际级、北京市级的科研机构,要求研究生进实验室、进基地、进科研课题,开展学术研究和职业训练。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新闻传播学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佩斯大学、英国斯特林大学、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波兰哥白尼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短期访学交流。
记者:学校对研究生有哪些奖助措施?
梁飞:学校构筑了较为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含优秀学术成果、优秀实习实践、优秀学科竞赛、优秀创新创业等四个方向的奖励)、优秀新生奖学金、“郑德琛”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并且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三助一辅”岗位,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记者:以往研究生就业形势怎样?有哪些主要去向?
梁飞:学校长期专注于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等领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传媒科技、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传媒管理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北京地区同类高校居于领先水平。
记者:您认为考生该如何合理地选择招生单位和专业?
梁飞:首先,考研是考生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要根据自己未来就业意向和个人兴趣选择报考专业,而对就业前景的判断不应局限于当下的就业形势,应考虑到3年甚至6年后行业的发展形势;再次,要综合考虑自身条件,查找相关学校的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往年录取人数及分数线等信息,确定报考学校范围;最后,比较这几所学校自己拟报考专业的学科建设情况、导师团队、科研情况及学术氛围,最终选定报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