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突破300万。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双重使命。
类型结构培养质量
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实现类型结构与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
2014年,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召开,发布《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起学位授予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111个一级学科和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体系,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思政教育融入
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以黄大年、钟扬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导师不断涌现。
1990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仅为19.6%,到2020年,这一比例已达64.1%,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愈加完善,更加突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招生由2012年的不到59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余万人,为各行各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
“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通过不断改革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大大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双一流”建设引领性工程启动后,确定首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搭建了人才培养的一流平台。随着建设进程的加速,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一大批拔尖人才、应用复合型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普通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比重逐年上升。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人员组成中,在学研究生占比超过50%,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闫策介绍,他参与了火星着陆导航制导与控制方案研究。在研究生阶段,他还参加了多项国内外创新实践竞赛、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具体办学实践
坚持立足国情办研究生教育,是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大优势。这不仅体现在治理体系建设上,更渗透在具体办学实践中。
为不断对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位授权点实施动态调整,6年来共撤销学位点1675个,增列学位点1064个,优化了人才培养结构,有力支撑了行业和地区发展。
为培养服务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以“5+3”培养模式,实现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毕业即可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马彦琳介绍,学校将对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化医教协同,为国家培养更多有责任、有担当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
“科技小院”将实验室建在乡下田间,研究生长期驻守在农村和生产第一线,服务地方和乡村发展。目前全国已建立“科技小院”120多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与52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19年,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境外研究生培养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若干所高校走出国门到海外创办分校,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达260多个。我国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