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石立传 育学育德——走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
发布时间:2019-05-05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在地质人眼里,每一个岩矿化石之中都可能藏有破解地球谜团的密码。地球日刚过,记者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跟随老师的步伐,探秘逸夫实验楼地下一层、地下二层的国家地学标本库,聆听那些“为石立传”的教授、研究生背后的故事。
从标本库到共享平台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家岩矿石标本库里,老师用标本柜旁的黑色摇棒摇开收纳的柜体,从一个标本柜偏上方的抽屉中取出一块岩石标本。纸质标签显示,这是一块紫红色巨厚砂质灰岩,于1964年10月14日采集于河南登封市嵩山马瑶东沟,资源提供者是温家宝。
标本库里还有多位院士提供的标本资源,如郝诒纯院士提供的化石标本,翟裕生院士提供的矿床标本,莫宣学院士、王成善院士、李曙光院士提供的岩石标本……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标本库相关项目工作的杨眉老师介绍,学校标本库岩矿标本有4万多件。
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人何明跃教授介绍,地大不仅有实体标本库,还由学校牵头联合20多家我国重要岩矿化石保存单位进行地学标本资源整合与共享。历经20年、两代负责人和几百位标本资源数字化人员的努力,终于建成了全国地学领域最大规模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平台建立了化石、矿物、岩石、矿石标本数据库及查询系统,资源产地覆盖91个国家和国内34个省级行政区域,整合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岩矿化石标本17.69万件,包括模式化石及典型化石群标本8.1万件,中国新矿物、国内外典型矿物标本2.02万件,国内外典型岩石标本5.81万件,中国濒危矿床和大型、超大型、特色矿床矿石标本1.78万件。其中不仅有“世界上第一朵盛开的花”——辽宁古果、“世界上第一只飞起的鸟”——中华龙鸟,还有北京周口店古人类化石及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等享誉世界的珍贵标本。
培养逾百研究生
在其中一间标本库,几名研究生和“准研究生”正忙碌着。宝石及材料工艺专业已保研的一名大四学生张紫云正在给岩石标本涂签。她从布袋中取出岩石,用涂改液在岩石标本上涂抹一条白色,再用黑色油性笔在白道上书写下对应的编号。一块岩石标本要经过涂签、拍照、鉴定描述、信息录入、数据信息上传等步骤才能完成入库。标本还配有纸标签,通过扫描标签上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标本的全面信息。
实体的标本库与网上的资源共享平台,对地学相关专业方向研究生来说是两个超级宝库。杨眉介绍,地学相关专业研究生都以各种形式使用过标本库中的标本,这是学习的基础素材。
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王雨薇在标本库工作已有三年,参与过标本库的许多工作,包括标本的数字化流程以及珠宝玉石专题书籍的整理、撰写等,现在主要负责平台网站的日常管理。
标本库的工作对王雨薇的学业有不小的帮助。标本数字化流程中,需要对岩石、矿石、矿物进行鉴定和描述,这是运用也是提升专业知识的过程。平台的标本也便于她进行科学研究,为论文撰写、科研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王雨薇说:“标本的数字化流程,如给标本编号以及标本数据录入、检查,都是比较基础甚至有些枯燥的工作,有时需要查找很多资料。这也是锻炼培养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的过程。平台的工作让我能‘静下心来做学问,伸出手来做实验’。”
逾百名研究生在标本库参加实践,获得成长,其中走出了许多大有发展的毕业生。珠宝学院2007届毕业生杨娜现已成为北京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毕业研究生马云璐被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传承地质精神
研究生不仅在这里掌握了标本数字化流程,磨练了性子,更在这里学会了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植物学退休教授杨关秀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并留校任教,一直从事地层古生物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我国二叠纪古植物及生物地层做了长期的调查和研究。杨关秀退休后还惦记着她的标本。标本库里常常出现她坐着轮椅整理标本的身影。她常说:“有生之年,我要把标本整完。”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地质人的精神在不断传承,一代代学者推动了标本库的完善和共享平台的建立。上个世纪90年代,在杨遵仪、郝诒纯、王鸿祯、翟裕生、叶大年等院士的倡导下,由地大牵头、原校长吴淦国教授负责,从国家层面开展跨单位、跨部门的岩矿化石标本资源整合与数据库建设工作。2011年,何明跃教授接过接力棒,进一步开展标本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几十名研究生也共同努力。
在标本库的工作中,在前辈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中,研究生耳濡目染,也深知开展这项工作的急迫与意义。王雨薇记得刚到标本库工作时,何明跃教授常鼓励他们要“一年当三年用”。看到杨关秀等老前辈的努力以及对工作不断深入的理解,王雨薇说自己更懂得了这份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