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孙梦莹)记者从北京师范大学获悉,中国高校极地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日前在学校京师学堂举行。
极地联合中心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所国内高校共建,得到教育部、外交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气象局等部委的大力支持,旨在服务国家极地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4月22日恰逢第49个世界地球日,地球的南北极气候与环境的剧变正在严重影响全球气候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对极地的认识、利用和保护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极地联合中心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及成员高校组成。秘书处设在以极地遥感与全球变化研究著称的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北师大承诺为研究中心提供基本运行经费,服务于各成员高校,同时努力争取国家和社会资源。
中心的总体定位和目标包含四点,即高校极地研究协同合作与交流的平台、高校极地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极地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服务极地科技与外交的智库。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四个,即极区环境监测与模拟、极地变化与全球效应、极区环境与航道资源、极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极地联合中心的重点任务包括极地科教体系建设、极地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网络建设。联合中心提出要在5年建成10个极地野外教育实习基地,以保证所培养的研究生都能得到不少于3个月的现场实习,此外还将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极地野外联合考察、建成极地数据中心和模拟平台,在北师大已发展的BNU-1极地观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极地卫星星座及地面接收系统,通过国际双边或多边合作方式建立广泛深入的极地国际合作网络。
北师大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心致力于培养多学科交叉的极地人才,支撑我国极地相关事务和大科学计划。极地联合中心的成立是我国高校积极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