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中国政法大学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等学科。学校2018年招收多少研究生?考生该如何选择专业?记者采访了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兼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何欣。
记者:明年学校计划招多少硕士生?其中全日制、非全日制各多少人?
何欣:2018年,学校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2080名左右(最终招生计划以教育部下达的为准)。其中,学术硕士约1000名,专业硕士略多于学术硕士。非全日制硕士计划招生210人左右。全校共65个学术学位、6个专业学位招生专业,其中法律(非法学)、MBA、MPA可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生。
记者:2017年学校研招录取情况怎样?考录比是多少?
何欣:2017年,学校录取硕士研究生2051人,较去年增加177人,增加的主要是非全日制硕士生,全日制硕士生与2016年录取人数基本持平。录取的硕士生中,全日制1845人,非全日制206人;学术学位945人,专业学位1106人。统考平均考录比是6∶1。
据统计,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等法学专业,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等专业学位,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等法学以外学科,作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在2017年研考中仍保持非常高的吸引力,考录比远超全校平均水平。
记者: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怎样?
何欣:目前,学校有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
法学是学校优势学科,除了教育部招生专业目录下的10个专业外,自主设立了8个交叉学科,如比较法学、法与经济学、网络法学、人权法学等。
此外,学校还在法律(法学)专业学位试点多学科融合交叉学科培养硕士生,设置体育法、卫生法、教育法、金融法、财税法、社会法等研究方向,研究时下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领域的法律问题,培养急需的法律人才。这些交叉学科从2016年设立,立刻引起考生的关注,考录比达10∶1。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始终坚持“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注重研究生在价值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养成和培育。研究生院与全国各级法院、检察院、政府机关、律师事务所建立博士生、硕士生挂职、实习基地,每年有大量博士生和硕士生到相关省份的合作基地挂职、实习。研究生院设置“研究生创新基金”“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等项目,鼓励、支持研究生在项目研究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研究生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每年派出大批研究生出国出境游学、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
学校注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名家辈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以江平、陈光中、张晋藩、李德顺、应松年等为代表的研究生导师德高望重,享誉国际。中青年导师队伍敬业爱岗,师德高尚,教学科研实力强劲,涌现出一大批教学效果好的知名学者。
记者:对于报考贵校的考生,您有什么建议?考生该如何选择贵校的研究生专业?
何欣:考生报名前要查看相关报名公告和招生章程,了解报考政策,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报考。
在专业选择方面,学校以法学学科为主,共有18个法学专业招收硕士生,分布在9个学院。考生除了关注传统法学学科和几个法学院外,在报考时,要多了解其他有特色的自设(或交叉)学科和学院,如中欧法学院、比较法学研究院、证据科学研究院、人权研究院等。这些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都有鲜明的优势和特色。
记者:根据往年情况,您对考生初试、复试有什么建议?
何欣:2015年开始,学校对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进行改革,对初试自命题科目的设置,尤其是法学专业的科目和题型设置进行了全面改革。将法学专业“法学综合”考察范围由11门大学主干课程减少为5门,突出着力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人才,全力提升研究生招生质量。考生可根据改革的政策导向,集中力量进行复习,并对自己所要报考的专业有更深刻的掌握和研究。复试在整个考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考生除了掌握初试的应试技巧外,也要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提升,在复试的全面考察中才能有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