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北京林业大学是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和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艺、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已形成“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培养了10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14名两院院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技专家和管理人才。学校2018年研究生招生会有哪些新变化?记者采访了学校研究生院招生处处长何艺玲。
记者:学校明年研究生招生有哪些变化?
何艺玲:学校2018年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仍将保持小幅增长。与2017年相比,2018年研究生招生有以下五方面变化:
一是两个学院的招生学科调整。林学院增加“城市林业(代码0907Z2)”二级招生学科,工学院新增“林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代码0829Z3)”二级招生学科,原有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代码081101)”学科停止招生。
二是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名称变化。根据“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设置调整的通知》(农业教指委〔2016〕3号)文件要求,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草业”、“农业信息化”、“农村与区域发展”分别调整为“农艺与种业”、“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和“农村发展”,2018年按新领域名称招生。原有的“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名称不变,2018年继续招生。
三是新增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科领域一个。继2017年在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林业硕士、风景园林硕士、软件工程、林业工程和会计等学科领域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2018年环境工程首次参与招生。
四是硕士生部分招生学科自命题考试科目有变。研究生院已将考试科目变更的考试大纲以及个别有更新的考试大纲公布在研究生院网站,其他没有变化的科目则沿用上一年度考试大纲,考生可据此备考。
五是博士生全面实行“申请—审核”制招生,统筹硕博连读选拔工作。按“学科试点,稳步推进”方式,2018年学校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将不再组织全校范围的统一考试,全部通过“申请—审核”方式进行考核选拔考生。同时,在校硕博连读生的选拔工作将与其他“申请—审核”生同期进行,这有别于学校往年先选拔硕博连读生,后将剩余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社会考生的方式。
记者:学校2017年的招生情况如何?
何艺玲:2017年学校招收的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1800余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30余人,招生总数突破2000人。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一志愿报考的占78.3%(含校内调剂生数),其余为外校调剂考生。生源缺口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和部分管理学门类。调剂生中42.8%为工学门类,主要分布在工学院的机械工程类学科,信息学院的计算机类学科和环境工程学院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等。总体报考趋势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数持续小幅上升,学术型研究生报考数保持相对稳定。
记者:学校有哪些学位授权点?哪些专业是特色专业?
何艺玲:学校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47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123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2个专业学位类型(21个领域)。
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和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学科专业。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一级学科位列全国第一。2016年新增9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学校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记者: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如何?就业方向主要有哪些?
何艺玲:多年来,学校研究生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超北京市高校研究生平均水平。毕业生主要去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及其他各类企业就业,涉及的行业主要有林业、农业、水利、环境、国土资源、园林、交通、城市、金融、汽车、建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自然保护区等。另有部分毕业生出国或在国内继续深造。
记者:对报考贵校的考生,您有些什么建议?
何艺玲:直博生的外语水平要求略高于硕士生,前者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后者则为四级。近年来,学校各学院相继开展暑期夏令营,招募外校优秀本科生作为营员,为考生提前了解学校办学实力,招生学科和导师的相关信息提供了平台。考生可关注并积极参与,为后期保研或考研争取更多的机会。
希望考生在选报学科专业时,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规划,比如是否有志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计划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考虑报考学术型学科,愿意从事实践性较强工作的可考虑报考专业学位。如果希望多一些实践经历,希望一边创业一边学习,可报考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总之,除了考虑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外,考生还要结合个人发展目标,避免盲目报考。
记者:根据往年情况,您认为现阶段的考生该如何备考?
何艺玲:考生要根据大纲进行准备。初试成绩仅占入学总成绩30%—50%,考生大学期间的课程成绩、一贯表现及复试成绩会影响录取结果。所以考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学校研究生院网站和微信平台都发布了常见问题汇总,考生可自行查询。